5.第5章(第1/3 页)
日子就这么不疾不徐的过着。
待忙过了春种,这一天傍晚,林稹和钱氏抬着秧马从田里回来。
刚插完秧,微褐湿润的泥巴糊在脚上,结成了一层泥壳。
林稹刚舀起两瓢水冲洗,就瞧见娇姐儿端出三碗豆麦饭来。
赤豆配荞麦,充满了性缩力。
三人围坐,安安静静的吃饭。
钱氏忽然道:“我明儿要回娘家一趟。”
林稹微愣,钱氏是湖州归安县钱员外家的女儿。钱员外早些年是个卖醋翁,发家后买了几百亩地,又捐了个官身,大伙儿尊一声员外郎。
只是钱氏嫁过来十几年,鲜少回家。
“我一走,你们两个独自在家,需谨守门户,若夜里有人敲门,万不可开门……”钱氏絮絮叨叨的叮嘱娇姐儿。
娇姐儿嗯嗯啊啊地应了,脑袋里还回味着刚才娘给她吃的鸡子的滋味,就只拨弄着碗里的赤豆,有一口没一口的吃着。
林稹瞥她两眼,只觉奇怪。
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娇姐儿居然不缠着钱氏去外祖家玩。
她是不喜欢外祖家吗?
林稹沉默地听着钱氏的唠叨,突然道:“娘怎么忽然想起来要回娘家了?”
“前些日子去县里,布帛铺的樊娘子说,爹娘叫我得空回家一趟。”钱氏叹息道,“好不容易忙过了春耕,终于腾出空来了。”
林稹松了口气,她就怕钱氏主动回娘家是因为家里断炊,回家借钱的。
没断炊就好。
“说起来安吉离归安县少说也有个百来里”,林稹有些担忧,“娘一个人回去,只怕不太方便。”
否则钱氏也不至于十几年都没回过几趟家了。
“更有甚者,若是路上碰见几个捣子无赖……”
她是真不想钱氏孤身一人上路去归安县,这要是路上出了点什么事,家里就两个女儿,即刻就有人来上门说亲、侵占家财……
“这倒也没什么。”钱氏摇摇头,“我和樊娘子说好了,搭她家伙计的平头车,一道去归安县。”
“那就好。”林稹松了口气。
她起身,洗净了碗筷,又去正屋织布。
第二天一大早,钱氏就动身离去了。
她先是搭林大郎的骡车到了镇上,又与细柳街布帛铺去进货的人结伴同行,到了归安县。
钱家住在归安县南关街,两进大院子,白墙黛瓦、青砖雕梁,很是气派的样子。
钱氏咬咬牙,上前拍门。
“谁啊?”大门嘎吱一声开了。
露出来个麻布短褐、须发灰白的老头,身后一张小杌子、摆着一碟炒黄豆。
“……二娘子。”老头眯起眼睛,好不容易才认出来,是钱家十几年前就嫁出去的二娘子。
他嘎吱嘎吱嚼了两下,赶忙咽下嘴里的黄豆,招呼道:“二娘子怎么来了?”
钱氏深呼吸一口气,笑道:“刘伯,我自嫁出去后许久没来看爹娘了,今儿有空来看看。”
刘伯赶忙把门大开,招呼她进来:“郎君和娘子都在家,见了二娘子来,必定高兴。”
钱氏讪讪,低头不语。
她进了门,被两个女使引着,慢吞吞往正房走。
进了门就瞧见一个瘦长脸的老妇人,正坐在榆木圈椅上呷一盏茶水。
钱氏期期艾艾:“……娘。”
老妇人搁下茶盏,慢悠悠道:“可当不起御史家的息妇唤我娘。”
钱氏如坐针毡。又抬眼见那妇人身穿绿汪汪生色花青罗褙子,梳小盘髻,头插两根明晃晃赤金簪。
好生富贵的样子。
钱氏下意识缩了缩脚,把沾满泥灰的鞋掩在麻布罗裙下。
她张了张嘴,轻声问道:“娘,爹在吗?”
老妇人没回话,嘴角微翘,愉快的欣赏起钱氏焦黄的面色、沾满泥巴的蓝布鞋、短到盖不住脚面的褐葛裙摆……
半晌,她才慢悠悠开口:“你爹不在。”
钱氏抿嘴:“方才问了刘伯,说爹在家。”
“咚”的一声,老妇人搁下茶盏,慢条斯理:“刘伯年纪大了,他发昏,你也发昏?都说了不在,何必纠缠?”
钱氏见了这位嫡母,气先短了半截,低声回道:“我许久没见爹了,既然来了总得给他请个安。”
老妇人嗤笑:“真是个孝顺女儿,嫁出去十几年了还惦记你爹。我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