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石勒怀柔 赏罚分明(第2/3 页)
程遐等臣僚一同吃晚饭。
石勒先陪大臣们喝了一杯绿茶,然后令御厨上了一大桌丰盛的菜肴。
赵王石勒与大臣们边吃边谈。
石勒对樊坦说:“因为国人和汉人杂处,容易引发各种矛盾,所以要治理襄国治安,你要跟王阳、支雄将军们携起手来,共同管理,恰当处理国人跟汉人的各种纠纷。”
王阳、支雄和樊坦都诺诺连声,点头称是。
石勒对王波说道:“以后在各郡都要设立学官,负责当地的教育工作,当然每个郡也要设立学校,每郡学校招收一百五十人,要经过三次过关考试,才能毕业,为朝廷治理国家培养后备人才。你要不断到襄国城里的宣文、宣教、崇儒等十多所小学去转转,督促孩子们用功学习。孤王有空的时候,也要去这些小学还有太学,亲自考问学生对经义的理解。”
王波答道:“是。”
于是,“考试”就这样被石勒等人发明出来了。虽然大家都说到了隋朝才有了科举考试制度,但是应该说石勒是当之无愧的考试制度的先行者。
石勒对石虎说道:“你那个小儿子石斌,长得虎头虎脑,孤王非常喜欢他。你把他送到宫里来吧,让他跟孤王的那些孩子一起跟着孤王来热闹吧。没事了逗逗这些孩子,也很有趣。”
石虎说:“是。看着这些美味佳肴,臣想到一件喜事。”
石勒赶紧问:“什么喜事儿呢?”
石虎说:“原来殿下不是让大家带着烤干的面条块儿行军打仗吗?在这个基础上,跟随咱们军队打仗的一个火头军发明了一种‘炒面条’,就是把原来的面条在干土里炒一炒,吃起来很香,而且存放时间长。以后咱们行军打仗不管走多远,不管时间多长,咱们都不怕跟敌人消耗时间了。”
石勒、石虎的军队带有北方游牧民族善骑射、善于千里奔袭的特性,所以在行军打仗时一天能走数百里,有时战况紧急时,没有时间安锅造饭,士兵就得挨饿。为方便士兵生活,便设法给士兵带干粮,起先是带蒸、煮的面食,有时带在身上几天吃不完,就腐烂、长毛变了质。石勒就想了个办法,让人们把面和好后,擀成厚厚的饼,然后切成手指大小的面条块儿,用水煮熟了再上火烤干,这样带起来就方便多了。
后来,石虎手下的一个火头军试着用干土磨成粉,用铁锅将干土滚沸后再来炒这个面条,炒出来居然很有特色,不仅携带方便,而且吃起来也香脆可口,特别经过一段食用,还发现了一个重要的药用价值,带着这个食品,无论走多远,只要常常吃一点,士兵就不会出现不服水土,呕吐、腹泻等不良症状。为此石虎将这个火头军提拔为粮草官,以表对他这项改革的肯定。
后来石勒坐了皇帝后,将对他做皇帝出过力的人、物都加以分封,为个食品也在分封之列,可是,那时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名字,叫什么呢?因外形象人的手指,又是用武乡的土炒制的,武乡是他出生的地方,他认为这是上天让这片黄土来扶助他安立天下,于是就给这个食品分封了一个名字,叫做“皇土炒指”。
从此“皇土炒指”这个武乡独有的民间食品就在武乡一带流传下来,并渐渐流传在周边的各县。只是后来为了叫起来顺口,慢慢地,人们省略了“皇土”二字,只称为“炒指”了。这个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特色食品——武乡“炒指”,在抗日战争中,也曾发挥重要作用,老百姓常常做好“炒指”送给八路军战士,成了八路军的救命食物,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石勒哈哈大笑:“好啊,这个炒面条发明的好。如果早发明几年,咱们在长江边上就不会水土不服,死那么多人了,也许早就打过长江去,把晋朝司马氏斩草除根了呢!哈哈哈……”
大臣们也都笑了起来。
石勒又指着一盘胡瓜,故意考问樊坦:“爱卿知道此物什么名称吗?”
胡瓜,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来的。
樊坦看出这是石勒故意在考问他,便恭恭敬敬地站起来回答道:“紫案佳肴,银杯绿茶,金樽甘露,玉盘黄瓜。”
石勒听后,笑着说道:“哈哈,很好,那咱们以后就叫它黄瓜了。”
自此以后,胡瓜就被称做黄瓜,在朝野之中传开了。到了唐朝时,黄瓜已成为南北常见的蔬菜。
大家吃饱喝足了。
樊坦临走时,石勒又喊住了樊坦,给了他钱三百万。
樊坦问道:“干嘛给我这么多钱呢?”
石勒说道:“这是给你的车马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