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春见,春晓(第1/5 页)
杨欣大学毕业的时候,是二十多年前。
那会儿的他头发还很多,脸上也没有皱纹,只有飞扬的青春与激昂的斗志。
他一心想要凭借自己所学,改变家乡的落后情况,更是在大学毕业前夕,特地请假回了一趟家乡,为的是查看自己的“毕业论文”,也是他为家乡寻找到的“聚宝盆”。
二十多年前的交通,远没有现在这般便利。
那会儿没有高铁,高速公路也没有通上几条,村村通公路的政策尚未实施。
杨欣从大学回到牛村,一路上的折腾丝毫不比《人在囧途》这部电影里面的两个主人公的经历少:
他首先得背着一个大大的帆布包,费力地挤上绿皮火车,在混杂着各种气味、宛如罐头一般闷人的火车上,哐当哐当的晃悠上大半天的功夫,才能抵达省城。
下了火车后,整个人感觉像是重获新生,普通的空气都变的格外香甜。
但这还是归家旅途中,最好走的一段路,万里长征从这里才算开始:
接下来,杨欣还得再换乘公共汽车返回蒲县。
在那个年代,从省城到蒲县的快速公路还没有影子,公交汽车走的都是省道、县道甚至乡道。
道路经常被过往车辆碾的稀烂,当公共汽车驶过时,荡起一片的灰尘不说,还颠得很,能叫人把肚子里面吃的东西全都给颠出来。
所以杨欣每次回家,都不会在路上吃东西,只是在出发前于学校里面吃个早饭,然后一直撑到晚上回到家再吃第二顿。
既是省钱,也是怕吃了之后,路上更加不好受。
就这样一路颠回蒲县,人没晕车,已经算是年轻力壮身体好了。但灰头土脸却是少不了的,身上更是起了黏糊糊一层,有汗水也有灰尘,非常难受。
但接下来,从蒲县返回牛村的路途才是最恼火,也是最麻烦的。
在那個时候,还没有能够直接到乡里的公交车,杨欣只能先坐县里的公交车一路晃晃悠悠回到镇上,再想办法回村。
那一天,杨欣算是运气好,公交车没有在半道上耽误太多时间,更没有出故障抛锚。在一路颠颠簸簸折腾到镇上的时候,天都还没有黑。
镇子分为上下场两个部分,当公交车驶入镇子上场,杨欣就迫不及待的用乡音大喊‘师傅,刹一脚,刹一脚’。车上人多,要是声音不吼大点,公交车司机很难听得见。
等到司机踩了一脚刹车,让公交车在‘噗嗤’一声中停下,并打开车门,杨欣便背着他那个大大的、拉链坏掉、用绳子捆了两圈的帆布包,在一路‘让一哈’‘借个道’的招呼声中,费力的挤下了车。
从县城回镇上的公交车,在别的时间人不多,但是早上去、下午回的这几趟车里,绝对是人满为患。
现如今说的跨城通勤,早在十几二十年前便有。虽然那时候的距离比不上现在跨得远,但是路上花费的时间、折腾的精力,并不比现在差,甚至还要更多。
等到公共汽车扬起一片尘土,噗噗的喷出几道黑气,晃晃悠悠地开走后,杨欣方才背着他的大帆布包,走向了路边停着的几辆摩托车。
这些摩托车就是镇上去往山中各村的交通工具。
在这个年代,出租车还是个稀罕物,大城市里面或许常见,但在县城里面都没有几辆,镇上根本就看不见,更不要说是往山上各村跑了。
要知道,有些山路不仅崎岖破烂,还非常狭窄,甚至比汽车还要窄,不熟悉路况的话,过去就得傻眼,出租车根本不愿意来这里跑。
就算偶尔有出租车愿意跑,山里面的人也不愿意给那车费钱,宁愿靠着双脚走。
看到杨欣走过来,几个蹲在路边抽烟聊天的摩的师傅,纷纷起身招揽生意:
“娃儿,你要坐车哇?坐我的嘛。”
“你要去哪里?坐我的车,我送你,马上就能走。”
“嚯哟,看你娃儿这么大的包,是打工回来还是读书回来?他们那些摩托车,都是两个滚滚的。你这么大个包,坐他们的车,怕是要翘尾哟。来坐我的三轮车嘛,空间大,东西再多都放得下。现在已经有两个人了,你上来我这最多再等半个小时,不管有没得人都出发,绝对不得让你娃儿走夜路。”
杨欣看了一圈,觉得三轮车师傅说的有道理,他的帆布包不仅大,还很沉,坐两轮摩托的话确实不太方便,而且三轮车上面已经有了两个乘客,说不定费用匀一下,还能少点,便用本地话询问:“叔,我去牛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