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制陶(第1/2 页)
第二天清晨,姬白早早醒来,他首先看向营火,发现烧的只剩下火炭了。
他赶紧往营火里抓了一把枯松针、枯树叶,一阵白烟过后,火苗马上又窜了出来。又随手扔了几根燃烧木,就不用管它了。
接着检查一下熏肉的情况。从熏肉架上摘下一小条羊肉,羊肉条变成了深褐色,表面干燥有光泽。
放鼻子下面闻了闻,有浓郁的烟熏香气。找来燧石小刀切开肉条,里面颜色均匀,只有最中心还有一点点生肉颜色。
“嗯,已经能吃了”姬白嘟囔一声,放进嘴里嚼了起来“再熏半天就可以风干储存了”
吃完熏肉条,姬白拎着它昨晚编的藤篓下山去了。
这个小藤篓不大,和他曾经去电子厂干兼职提的小塑料桶差不多大。
来到小溪,口干舌燥的姬白好一顿畅饮。
随后走到小溪边挖起了泥巴。
挑选粘土也很有讲究,理想的粘土通常呈现灰色、黄色、红色或棕色,避免选取过于黑色或白色的粘土,黑色粘土可能含有过多的有机物,白色粘土则缺乏足够的粘结性。
挑了一处顺眼的粘土坑,抓了一些泥巴捏了捏,手感滑腻,没有明显的颗粒和砂质感。
姬白把湿润的粘土在手中搓成长条,测试它能不能顺利弯曲而不折断。
粘土长条像橡皮泥一样柔软,随意弯曲,说明它自身黏性很好。
他又把粘土条捏成薄片,看它会不会散开。结果这粘土的可塑性也很棒
“质量不错,就它了”
用手拨开粘土表面的枯枝树叶,和一些下石子,姬白开始用手挖下层的细腻粘土,往小藤篓里装,不一会工夫就装满了。
接着去小溪里取浸泡一晚的羊皮和羊胃。
经过一整晚的溪流浸泡,羊皮变得格外干净柔软,外层的皮毛也变得光滑柔顺。
取出干净的羊皮和羊胃,拧干水分,直接搭在肩膀上往山上走去。
一路上碰到认识的树莓野果,就边走边吃,虽说只能填个牙缝,但积少成多,也能补充不少的能量、维生素。
回到庇护所,把湿润有弹性的羊胃轻轻拉抻成盘子大小,把它放在晾在搭羊肠的架子上阴干定型。
羊胃不能暴晒,不然它会变脆。羊皮则铺在干净的地上,它们最好鞣制一下,才更耐用。
很显然,姬白手上没有专用的皮革鞣制剂,也不可能去网上下单购买。
只得尝试使用更原始的方式鞣制羊皮。
角落里还有颗还算完整的羊头,羊脑组织就是天然的鞣制剂。
用石斧砸开羊脑壳,力度掌握的刚刚好,野羊的颅骨裂开,脑子倒是没散。
姬白用石凿把羊脑搅碎,捣成糊糊状。
太干太粘,就从地上的羊毛皮上挤一点点水掺进去。
脑鞣剂制作完成后,姬白用手把它均匀的涂抹在羊皮内外,反复揉搓让羊皮充分吸收。随后搭在晾羊胃的架子上阴干。
鞣制后的生毛皮会随时间变硬,变成皮革,结实耐用。
但姬白打算制作的是皮质背包,不需要等它完全硬化,鞣制时间不会太久。
一转眼的时间,又到了中午。打回来的粘土,粘土水分也流失的差不多,可以捏陶坯了。
从泥筐里抓了一把粘土,又从营火周围抓了些草木灰,混进粘土球里揉捏均匀。
往粘土中加入草木灰是一种古老的技术,草木灰中含有一定量的硅和铝,这些成分在烧制过程中,会与粘土中的其他成分发生反应,形成更坚硬、更耐火的陶器。
捏制陶坯就像玩橡皮泥一样简单有趣、轻松解压。
姬白先捏了易拉罐大小的小陶罐,又给它捏了个盖子,然后放到一边。
随后又捏了个杯子,用手搓了根粘土条沾在杯壁上,当把手。
紧接着又开始捏碗、小锅子,玩泥巴玩的不亦乐乎,渴了就下山去小溪边喝口水,饿了就来一根熏肉条。
他捏的陶坯表面光滑、薄厚均匀,不是太厚也不是太薄,太厚烧不透而且成品太重,太薄容易烧裂。
姬白开始挑战稍大一些的储水缸。
先用粘土在地上拍一个圆泥饼,当做缸底。
然后开始搓粘土长条,围绕着泥饼边,一圈又一圈的叠高。再把泥条间的缝隙捏在一起,修整平滑,最后再稍微收口,小水缸陶坯就制作完成了。(就像这样) 捏完陶坯还不能马上就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