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4 页)
子伸手拿香蕉的时候,笼子一旁的热水器总会自动喷出热水烫伤所有的猴子。猴子一开始难以抗拒香蕉的诱惑,争先恐后地去拿香蕉,但经过几轮“被烫伤”之后,没有猴子再去拿香蕉了。而如果有谁敢去拿香蕉,都会遭到其他猴子的暴打。
后来科学家将热水器拿掉,把新猴子放进去同时拿出一只老猴子。此时尽管没有热水喷出,但上来就想拿香蕉的新猴子立即被剩下的那一群老猴子暴打。以此类推,所有进来的新猴子都会被其他老猴子暴打,尽管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被打。等到所有的老猴子都被换走,放入笼子的全是新猴子的时候,还是没有猴子敢拿香蕉,尽管此时笼中所有的新猴子都不知道被热水烫的事,但它们却根据经验一致认为应该和其他猴子一样去打那只试图拿香蕉的猴子。不管问题是什么,若只按照经验去行事,舍本逐末,人也就成了机器。
这种情况下,好员工为什么离开?
第一领导力中心认为:好员工如果被环境改造成为那些“新猴子”的话,那么他的绩效自然就变差,与原来的好业绩会成为鲜明对比。要么好员工适应这个平台上的文化,从好员工变成“跟随其他猴子暴打新猴子的同伙”,放弃原有的标准,接纳新标准。这个时候所谓的好员工被同化为“新猴子“,就再也没有提升的空间和价值了。要么好员工扮演了企业“破坏经验者”的角色,如果企业能够认同,那么所有的员工坐下来一起反思,我们如何创新新行为,改善旧行为。而一旦企业出现反对的声音,仅仅靠一两个好员工根本无法起到突破的作用,如果继续遭到其他员工的“暴打”,这些好员工大多不会像那只猴子一样“被动挨打”,他们大多情况下会选择离开,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房子的泡沫,老百姓可以依赖市场和政府;管理的泡沫,不如我们自己挤破。
电子书 分享网站
9。 花木兰是个好员工吗(1)
新闻链接:
2009年贺岁档,《花木兰》在进口片《2012》、《第九区》的夹击下,突出重围,创造了上亿的票房收入。
真没想到,赵薇和陈坤的演绎能给我们一个不同以往的《花木兰》。本来是“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民间故事,被放置在大魏国(指南北朝时的北魏)遭到柔然族人(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活动于我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的古代民族)入侵的大背景下,文泰(陈坤饰)成了喜欢花木兰的王子拓跋宏(即后来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魏孝文帝),花木兰则成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神勇将领,成为大魏打败柔然人的民族英雄。
从管理的角度,一些企业家突然问到我这样一个问题:花木兰是个好员工吗?相比较“孙悟空是个好员工”这样的问题,他们觉得花木兰离他们的企业管理实际情况最近。这种“战之即来、来之能战、战无不胜”的好员工,企业家们更想要。问题也恰恰出在这,花木兰最终还是没有留在军营(当然,我们不能把原因停留在她是个女人上),好比有些好员工最终还是离开了原雇主,跳槽到了另外一家公司。企业家们特别想搞清楚,到底是什么让好员工们离开。
还是回到问题的出处《花木兰》。除了战场上的横刀立马外,电影《花木兰》中有两个镜头最引人注目。
第一个镜头: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原本花木兰没有资格,也没有意愿去参军。但倔强的父亲非要保家卫国。花木兰一片孝心,深夜离家替父从军。从后来的战斗情况看,花木兰确实是一个具备能力的好战士,尽管不愿意打仗的意愿贯穿电影始终。
结论是:对于企业而言,如果能找到“意愿强、能力强”的好员工固然很好。但大多数情况下,企业家面临的情况是,要么是“意愿强、能力差”,要么是“意愿差、能力强”。花木兰在开始的时候就属于后者。针对这类员工,需要的不是一刀切,而是差异化。
如何让“意愿强、能力差”的员工成为好员工呢?答案是,不要说教,不要“画饼”,要给他们“降龙十八掌”。什么情况做什么,如何做,会遇到什么问题,怎么办等等可操作的工具和方法才是他们最需要的。这个时候如果和这些“意愿强、能力差”的员工谈“心态决定成败”,就有点对牛弹琴了。
如何让“意愿差、能力强”的员工成为好员工呢?答案是,要么选择“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重压之下必有悍将”,通过动力和压力体系来解决“意愿差”情况下的行动问题,只要这些人行动起来,业绩就不是问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