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募捐赈灾(第1/2 页)
八月初六,张知府邀请平阳府城里政界,商界,农界,有头有脸的人物出席赈灾募捐活动。
别看张知府对待陈若彤一家,面露微笑,言辞诚恳,但在工作中对待下属,和那些富商们却非常严肃,官威十足。
张知府先简介了南方旱情和难民的实际情况,又谈了官府的难处,然后号召大家行善事捐款。捐一文不嫌少,捐一万不嫌多,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募捐。当然了,越多越好,凡捐款的个人,都登记造册上慈善榜,名留平阳府志史,都发捐款证书。将来家中有考秀才的学子可以凭此证书加好评,这主意,还是陈若彤给张知府出的呢。张知府觉得,陈古川的脑瓜不简单,得好好处。这主意可以大大刺激众人的捐款热情,增加银两的数额。
众人一听捐款还能惠及到子孙,那必须得捐呀,得多捐呀!于是,大家争先恐后捐钱捐粮,陈若彤捐了一万两白银,大家一看这哪行,怎么能让一个毛头小子超越自己?还得加银子,于是,平阳府首富,万大财主,捐了五万两白银三万斤粮食,居慈善榜第一名,陈若彤只占了个第二十名。张知府暗笑,这个方法甚好,目的达到了。最后当着大家的面统计钱粮,共捐款五十万两白银,粮食三十万斤。官府成立赈灾小组,大家一起监督钱粮的使用,实行公开透明的制度,让大家看到自己的钱和粮真正用到灾民身上,没有进到某个人的腰包。大家都很赞同这种做法,都为自己能为灾民做点儿事而感到自豪与骄傲。
陈若彤:这平阳府城藏龙卧虎啊!有钱的大佬可真多呀!和他们比我只是一只小虾米,不行不行,还需努力,起码得做个千万富翁啊!
于是,张知府开始组织官兵和城里百姓在南城外平坦之处,分区域,分小队建造木屋帐篷,搭灶台安大锅,准备施粥。而此时,大量难民也从安阳府,慢慢向平阳府移动。
八月初八,臻品阁开业已三个月,本月营业额三十万两,与上月基本持平。陈若彤把七千多两税银,和两万多两提成交给张一顺。
张一顺乐呵呵,心想:此次捐款活动我张某捐了五百两,也为灾民出了份力。虽说咱不是富商,但咱现在也是有钱人了,跟着陈老弟,真是发大财呀!
这个月,陈若彤给每人都多发了一两银子,因为她号召大家每人捐五百文。虽说捐得少,但人人都捐,积少成多嘛!陈二江和陈三河,每人捐了二十两,陈若彤为陈老头和乔梓恩各捐了一百两。
臻品阁和荟萃楼的这种举动也带动了其他周边的小店铺,也都纷纷捐款,几文几百文,几两十几两,这样积累在一起,又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张知府很感动,他治下的老百姓,觉悟都很高啊!
张小姐拿到自己的提成后,捐了一千两。于是,张府也掀起了捐款潮,这样一来,衙门里的通判,同知等等,也都纷纷捐款,不强求,不攀比,实行自愿。
老百姓们一看,当官的都捐了,做买卖的也捐了,那咱老百姓,也不差那几文钱,咱也捐点儿吧!于是,各街区的老百姓,也纷纷捐款,就连北街的贫民区,也不例外,实在穷的,也都捐了一文。张知府觉得他这个官,当得好,他一定要为老百姓谋福利,不能辜负百姓对他的信任。
所以整个平阳城的老百姓都团结在一起众志成城,捐款赈灾,实在没钱的,那就出力,到城外建帐篷,修路。这些都不白干,都是有银子拿的,这些银子就出自捐的赈灾款,挣到钱了再捐点,就这样良性循环,有啥灾情扛不过去呢?
八月初十,有灾民陆陆续续到达平阳府南城门。有户籍路引,有钱的,可以进城,投靠亲戚,或买房定居。北城门紧闭,不许再往北走,因为张知府收到京城的快报,竭力阻止灾民进入朝阳府城,命令张知府就地安置灾民,即便有投奔京城亲戚的灾民也不行。就是不许进京城,怕灾民进京发生暴乱,但却不给平阳府拨款安置灾民。让张知府自己想办法,张知府听到这个消息也很气愤,但那又怎样?这是上边的命令,必须执行,把事情办妥,否则乌纱帽不保不说,还得降罪于他。所以说,官儿不好当啊!不过庆幸的是,他已经提前筹到了资金,可以顺利地安置灾民。
陈家和张家现在也算是亲家了,所以张知府有啥新消息,就对陈若彤讲。
陈若彤说:“大人,咱们平阳府,是武阳府中最大的一个府了,耕地面积大,荒地荒山比较多,可以把灾民分到各县各村镇里,登记造册,统计人数,分发田地和赈灾钱粮,三年免赋税。让他们自行建房耕地,有地方安置,有事情做,就不能发生暴乱事件。加强对灾民进行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