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秦国的早期发展与变革(第1/2 页)
秦国的早期发展与变革
秦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诸侯国,其发展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从最初的弱小附庸,经过数代人的努力,逐渐崛起并最终统一了中国。
秦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五帝之一颛顼的后裔女修。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女修吃下玄鸟蛋生下大业,大业的妻子女华生下大费。大费在协助大禹治水成功后,获舜帝赐黑色的旌旗,预示子孙兴旺,又因善于为舜驯养鸟兽,被舜帝赐嬴氏。大费生二子,一名大廉,鸟俗氏;二名若木,费氏。
若木的玄孙费昌,在中原和夷狄皆有子孙。费昌因夏桀的暴虐弃夏投商,为商汤驾车。大廉的玄孙孟戏、中衍,为太戊驾车,并世代辅佐殷商有功,因此嬴氏子孙有多人身居显位,最终能成为诸侯。中衍的玄孙中潏生活在西戎,生子蜚廉,蜚廉生子恶来、季胜,恶来的后代即为秦嬴氏,季胜的后代为赵氏,所以秦国和赵国有着共同的祖先。
蜚廉和恶来父子均服侍殷纣,周武王伐纣时,恶来被杀,恶来之子叫女防,女防生子旁皋,旁皋生子太几,太几生子大骆,大骆生子非子。非子居住在犬丘,因为擅长饲养牲畜,被周孝王召见,令他主管马匹的饲养和管理,又将申侯的女儿嫁给大骆为妻。周孝王念及非子的祖先大费为舜帝饲养牲畜,而今大费的后代又为自己驯养马匹,申侯因为两家先后有过两次联姻,申侯认为西戎因此才归服周王室,于是周孝王分封秦地作为非子的封邑,令他做周王室的附庸,赐他延续嬴氏祭祀,号称秦嬴,从此后西戎和周王室和睦相处。
秦嬴的儿子秦侯在位十年后去世,秦侯之子公伯在位三年去世,公伯之子秦仲在位三年后,周厉王不行王道,西戎反叛王室,灭了大骆家族。周宣王继位后,命秦仲讨伐西戎,秦仲却被西戎所杀。秦仲有五子,长子庄公,周宣王赐庄公兄弟七千兵士讨伐并平叛了西戎,任命庄公为西垂大夫,居住在祖先之地犬丘。庄公的长子世父发誓要杀死西戎王为祖父秦仲报仇,否则就不进入封邑,于是世父去攻打西戎,将继承权让位于弟弟襄公。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因宠爱褒姒废掉原王后所生的太子,改立褒姒之子为太子,被原王后之父申侯和犬戎所杀。襄公率领军队勤王,救援并协助周平王完成迁都雒邑(今河南洛阳),立下大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将岐山以西的土地赏赐给他,承诺如果秦国可以驱逐西戎,夺回被西戎侵占的岐山、丰水一带的土地,就可以拥有这片土地。秦国由此正式建国。
秦国建国后,在早期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秦国地处中国西北地区,与西戎等少数民族相邻,时常受到其侵扰。同时,与中原各诸侯国相比,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对落后。
然而,秦国人民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顽强的斗志,不断与周边民族进行斗争,逐渐扩大了自己的领土和势力范围。在政治制度方面,秦国也在不断探索和变革。
进入战国时期后,秦国的发展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战国早期,秦国仍维持着落后的封建领主制度,在对外与戎狄势力和其他诸侯国(主要是晋国和后来的魏国)的斗争中逐渐处于劣势,国内阶级矛盾也较为突出。
但秦国也在逐渐发生一些变化。公元前408年,秦国实行“初租禾”,即头一次按土地亩数征收租税,这一政策承认了私人将“公田”占为己有和开垦“私田”的合法性,秦国由此正式确立了土地私有权。这一举措适应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秦国经济制度的变革。
公元前409年,秦国“简公六年令吏初带剑”,《史记·秦始皇本纪》后附的《秦纪》中也有“其(简公)七年……百姓初带剑”的记载。在西周春秋时期,剑除了是一种防身武器之外,也是表示贵族身份的一种标志。而在进入战国后,一般身份的“吏”和“百姓”也开始佩剑,这表明封建领主制社会的身份等级制开始被封建地主制社会新兴的社会势力所冲击。“令吏初带剑”和“百姓初带剑”这件事和秦国“初租禾”的时间相近,反映了封建地主制开始在秦国出现。
秦国的变革并非一帆风顺,封建地主制的发展仍面临诸多阻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政权仍掌握在旧贵族手中。直到秦孝公时期,他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才真正实现了富国强兵,为日后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商鞅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改革。在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鼓励民众通过军功获得爵位和官职,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