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书架
首页 > 其他小说 > 跟着姓名学国学 > 第313章 一年强半在城中

第313章 一年强半在城中(第1/2 页)

目录
最新其他小说小说: 四合院,东跨院的新住户逆袭大陆的天才萤雪落港从李白开始:课本诗人陆续降临出演穿越60童养媳的逆袭人生八零娇娇媳:禁欲糙汉爱不够娘娘富可敌国,独宠后宫手段多嬿婉重生归来,进忠此生我疼你我有一家纸扎铺古镇谍影祁木温年妖女请自重!有结局的事凶楼魂生长冷战三年,嫁人后傅少他悔红了眼我怀了先帝遗腹子,九皇叔他父凭子贵烽火:情长盗墓:去TMD的魔法少女!

六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

三人同行则损失一人,一人出行则得到朋友。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而易经则曰:三人行则损一人。

条件相同,结果却不同,为什么?

因为心态不同。

我们如果抱着学习的心态,虚心学人之所长时,三人行必有我师。但往往人多则相疑,且观点也是见仁见智,不尽相同,那么三人同行则必有一人被伤害。好比王安石变法,朝堂之上有支持的,有中立的,也有反对的。结果反对者一派大多被贬谪外放。

另一方面,人是群居动物,独自一人出门在外,不仅感到孤独,而且势单力薄,反而更容易交到朋友。

苏轼也是新法的反对派。司马光去职离京这一年,苏轼也曾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他主要针对的,还是青苗法。

青苗法,早在唐朝中后叶就已经有了,其主要目的就是为皇帝创收。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与唐朝略有不同,试图在增加政府收入的同时,抑制民间高利贷、保护和赈济民户。

出发点是好的,问题在于能实现吗?

民以食为天,米面粮食向来是国家战略物资。缺粮或粮价高,都会引起社会动荡,所以需要国家出台制度,囤积粮食且调控粮价。

宋朝的应对措施是设置常平仓:遇贵量减市价粜,遇贱量增市价籴。也就是说,丰年时以高于市场价收购老百姓的余粮,防止谷贱伤农,荒年时则适量降低米价放售米粮,以平抑物价,赈济百姓。

王安石认为旧有的常平制度过于呆板,于是在原有基础上做了些许调整。他将常平仓、广惠仓等国家粮仓的储备粮食折算为本钱,然后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放贷给农民和城市手工业者。

这么做目的是“民不加赋而国用足”,试图在不加重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而达成目的的关键是,通过国家放贷来替代民间高利贷,将利钱收归国有。

王安石推出青苗法,并非没有事实依据。当时,有些地方政府已在探索通过有息贷款救济百姓,以防止高利贷盘剥并增加政府收入。王安石在地方任职时,也曾亲自实践过,效果非常不错。

但当他在全国推行青苗法时,在实际执行中暴露了许多问题。

首先,利息并不低,最高可达三四分,而且不能随借随还。

其次,当放贷成为必须完成的任务和政绩考评指标时,地方官吏就会以权力强行放贷,让本无需要的老百姓也要借贷,以增加业绩。

光以上两条,青苗法就变成了地方政府放高利贷的苛政。

相比起来,民间借贷是自愿行为,可随借随还,还不了还能拖欠一些时日,比起青苗法反而更有优势。

苏轼不仅上书直陈新法弊病,还利用所长写诗反映问题。他的组诗《山村五绝》,就集中反映了新法实施后对农村造成的危害。其中一首七绝就描述了青苗法的危害:

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手持竹杖藜草裹饭匆匆赶路,借贷来的青苗钱转手就已花光。农村的孩子们大半到城市游荡,他们学会了城市的语言,却荒废了农耕生产。

论官位,苏轼在当朝宰相王安石面前,不是一个等量级的,还远远不够看。但苏轼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他是大宋朝最顶流的文艺明星。在当时,他写的诗词恐怕比周杰伦的歌还要流行,绝对风靡大街小巷,以致家喻户晓。

苏轼如果只上几个奏折,给皇帝写几个内参,王安石只是微微一笑,未必会放在心上。但苏轼的诗,相当于顶流网红在互联网上发了一篇阅读量破千万的帖子,这影响就闹大了。

王安石出离愤怒,于是安排御史上书弹劾苏轼。苏轼自请外放,被授予杭州通判。这对苏轼来说,应该属于提拔重用。

通判的全称是“通判州事”,相当于副知州,且有直接向皇帝汇报工作的权力。苏轼在杭州三年,配合杭州知州,为杭州人民做了许多实事,比如为杭州治理水旱蝗灾,开挖六井解决老百姓饮水难问题等等,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戴。

公元1074年秋,苏轼调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妥妥成为主政一方的地方大员。在这里,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思绪纵横天地人间,创作了令“余词尽废”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

目录
论文珍宝阁总裁的千亿新娘:豪门暗战小南风+番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