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页)
目录
第一编 “罪与耻”背景下的日本文化
虽然本尼迪克特并没有用“耻文化”涵盖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只是着重向人们展示“耻文化”这一特定范畴下的日本文化,并确实用“耻文化”3个字生动清晰地勾勒出日本的民族性格。但还是有不少日本学者对她的“耻文化”说不以为然,认为它既有失偏颇,又没有诠释清楚日本人复杂的特性,况且本尼迪克特最终也没有给一个明确的回答,为什么日本人在醉心于菊花艺术的同时,又崇尚刀剑武士,为什么“耻文化”下的日本充满矛盾……
日本人真正的性格远比本尼迪克特笔下描述的要复杂得多。日本人内心深处潜藏着世人看来对立的两面,他既可以服从,又可以反叛。当他未达到“圆熟”时,他的性格是服从、克制、无私、自我牺牲,还有敏感和易怒;当他达到“圆熟”或认为反抗会达到圆满时,就可以冲破人情的束缚,打破耻辱的压力,成为神一样自由的人,偶尔也表现为自由、放纵、叛逆和傲慢。
第一章 不固定的善恶观
一、耻与罪之间的日本文化/1
以强者为荣、弱者为耻是日本人最显著的特性之一,“日本是神庇佑的国家”、“日本人是神的子民”……尽管今天的日本人已很少会对诸如此类的传说深信不疑,但因这些传说而生的自大心态却渗透在他们的血脉里融进了他们的民族性格。
二、耻与义理/3
不少日本人感觉来自于遥远封建时代的义理就像浮士绘那般珍贵,是值得珍惜的“文物”,它的繁盛时期——江户时代早已过去,当今的日本是一个繁荣的现代化国家,义理的锋芒不如往昔。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没有完全摆脱义理的影响。
三、日本的自律与他律/17
就自律一事来说,日本人绝不比罪文化影响下的欧美人表现得差。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看到本尼迪克特将日本定性为耻文化后,日本的学者会有那样大的反应,向来以超强自律性为荣的日本人,一下子被划入了他律性文化的阵营,当然会有所怨言。
四、对“命”的信仰/24
日本人不厌其烦地为每一种超凡力量起名,然后将其作为自己心灵的一部分,像敬仰神灵般敬仰力量。他们对神灵的尊敬不只限于对神灵的供奉,更多地表现在生活态度上,他们愿意遵照神灵的意旨生活,让自己更加强大。
第二章 等级,一种制约模式
一、承恩与中央取向/30
对祖先的崇拜和对天皇的崇拜有着相同之处,人们崇拜祖先,祖先对家族成员有制裁力,是因为家庭是一个非常小的集团,家长制下人们不得不遵从祖先的约束和制裁。事实上并非集团规模小就能形成祖先崇拜,现代社会的家庭组成越来越简单,越来越小,但是祖先崇拜却消失了。
二、羞耻,一种社会模式的制约/33
日本近代社会中的近代自我的形成,并不是在家庭中,而恰恰是反抗家庭或走出家庭后才成长起来的。日本的家庭不像欧洲家庭那样能够隔绝外部世界的渗透力,而是如同日本的房屋那样,很难有效地防止风雨的入侵,社会舆论和权力的支配会毫无阻挡地对家庭成员产生影响。
三、对“社会对立”的内心排斥/38
每个人都是看似毫无破绽的借口,命令的受害者,即使有心为自己讨回公道,也不清楚到底应该向谁追究责任。难怪人们管日本的官厅叫“无责任体系”。在这种权力代理制度下,上级可以巧妙地将自己隐藏起来,即便下达了什么有违民意的命令,中间人的存在,也可以让他们从沸腾的民怨中逃脱。
四、“能力主义”与“年龄主义”/45
以年龄来标示社会地位高低,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行为规范,在日本的一些领域里是作为一种制度被固定下来的。
第三章 困惑中的道德
一、皇军、鬼子、野心、侵略/50
曾几何时,日本大力学习中国文化,从儒家到佛教,从文字到艺术,甚至按照大唐长安的模样修建起奈良城,却独独剔除掉中国文化的核心——“仁爱”,因为温情脉脉的“仁”实在和日本个性格格不入。
二、投降的瞬间:美国人懵了/55
虽然日本人看似不可思议的转变让美国人摸不着头脑,事实上日本仍旧按自己的性格处事,目的一样,只是方式变了。因此,日本人没有把美国的占领看作是一种耻辱,反而觉得这是重新探索获得名誉之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