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頁(第1/2 页)
等一切收拾完畢了以後,林雲笙便領著陸鈞行到自己初高中周末常去的街邊法式電影院。
這個街邊影院是結合咖啡店、酒吧和電影放映的空間。
老闆不差錢,是一位電影狂熱愛好者,每晚都會提前在公眾號上發布放映的電影片名,一放就是好多年。
所有預約進店觀影的客人買不買咖啡酒水無所謂,老闆開心了甚至會白送你喝的。
但他有個特殊的規定,你只要把電影看到了最後,就一定要留下來交流自己的想法。
林雲笙和陸鈞行混在車流里擠到街邊影院的時候,剛好踩上店裡播片的點。
一排排的椅子擺在那裡,陸鈞行看到有穿著校服的初中生坐在那、拎著掃帚的環衛工人、都市白領、八旬老人等等,不同薪資水平、不同身份的人群卻一同坐在那裡。
陸鈞行恍惚間好像回憶起自己最初開始偏愛電影的原因。
自從他踏入娛樂圈以來,每天都泡在這個爾虞我詐,勾心鬥角,拉幫結派當中。
陸鈞行不知道是社會本就如此,還是自己運氣太差,他總是看到黑心賺大錢與人善被人欺在反覆出現,甚至逐漸成為一條鐵律。
這跟所有人從小被教育的「好人有好報」截然不同。
不真實的現實讓陸鈞行迷茫、焦慮、一度陷入虛無,他反而從別人虛構出來的作品的情義中更能找到一份實感。
林雲笙就近挑了一個靠近門口的位置,他指了指身邊的立牌,湊到陸鈞行耳邊小聲道:「今晚這部電影還挺適合你看的。」
事實證明,林雲笙是對的。
陸鈞行在電影開場的兩分鐘之內,便對其中的情節產生了強烈的共情。
一個名叫喬納森的男人走到台前,他舉著話筒向大家介紹自己是一名音樂劇作家。
「你們知道嗎,我最近不管去哪都能聽到一種聲音:嘀嗒、嘀嗒、嘀嗒……像出現在劣質低成本商業電影,或者周六早晨動畫片裡的定時炸彈。」
電影一上來就告訴觀眾,這是喬納森·拉森的故事。
在他取得自己所有的成就之前。
喬納森擁有過人的創作天賦,他近乎偏執地夢想著要成為一名音樂劇作家。
為此,他過上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貧窮生活,住在破舊的合租房裡交不起水電、與相愛卻志向不同的女友分道揚鑣、跟相近卻選擇不同的摯友發生爭執。
明明只要選擇放棄夢想,回歸現實,喬納森就能獲得一個物質豐盈的工作,可他依舊孤獨、焦慮又自負地走在音樂劇創作的這條道路上。
但沒有人告訴他這個選擇是否真的正確。
喬納森傾注七年時間創作的心血被業內賞識的同時,又因難以盈利被製作方無情地拋棄。
希望灰飛煙滅他卻別無選擇,只能踉蹌著站起來,在一切期望落空之後,繼續開始下一部、再下一部作品的創作。
終於,喬納森·拉森將《吉屋出租》這部劃時代的音樂劇帶到了世界面前。
他將搖滾寫進曲譜,打破了傳統的音樂劇演唱模式;他將視角對準現實,改寫了以往音樂劇僵化不變的故事主題。
這部音樂劇在首演當年以橫掃之勢拿下了十項重要的音樂劇大獎。
它在百老匯上的壽命長達十二年,裡面的歌曲至今被無數音樂劇愛好者傳唱不斷。
1996年1月25日,《吉屋出租》在外百老匯首次公開演出。
而在首演當天的早上,喬納森·拉森卻因突發性主動脈腫瘤永遠地離開了人世。
那年喬納森三十五歲。
距離他三十六歲的生日,僅僅只有十天。
這部電影與傳統的追夢式電影不同,它並不鼓吹夢想的高貴,只是誠實地告訴你:
——在做夢的人或許會喜歡談論熱愛,但真正去追夢的人大多都逃不開恐懼。
當電影滾動起最後的演職人員表時,林雲笙低頭打字,然後把手機遞給了自己身後的陸鈞行。
[寶貝,你未來大概率會在某個時刻對自己陷入深深的懷疑,望著別人的成功開始焦慮,忍不住責怪惡劣的大環境,認識孤獨、無助與不甘,然後從一場又一場的噩夢裡驚醒。
不管是你還是我,我們都不知道這條「電影分級制度」之路的最終歸處。
但你要記得自己來時的路。]
陸鈞行盯著林雲笙在光影里明滅的側臉,怔怔出神。
直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