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部分(第3/4 页)
入长乐侯府。”崔贵妃亦是被崔家的人,在先帝的笑脸下,被迎入了洛阳魏王府中。
太后脸上露出笑容来,叹了口气:
“你是个聪明的孩子。”
正是因为当时的窘境,所以那时代表了江南的四族之一谢氏,才嫁入了长乐侯府。
她的婚事初时看来只是傅其弦撞了大运,可实则这一嫁,带来的是谢家面对皇帝所愿付出的诚意。
那时谢氏与傅家结的两姓之好,使得江洲谢家为了朝廷人才而付出了一些努力。
那一年江南有不少才子前往洛阳应试,解了朝廷当时的燃眉之急。
第四百六十一章 若有
只是这些士子的到来,对于大唐,不过是杯水车薪。
而之后青河崔家送了当时还不是贵妃的崔氏进入洛阳之中,山东士族才开始渐渐放松了对朝廷的防备与畏惧。
北方崔氏及南方谢氏对朝廷态度的改变,代表了南北双方四姓与朝廷之前试探性的接触,使得不少人对于局势呈观望的态度。
江洲谢家、青河崔氏对于天下士子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这在使当时的先帝在长舒了一口气的同时,新的忧虑又涌上了心来。
正如先帝所说的那一句话:打得下江山算什么,能治得了江山,坐得稳江山才算是真行。
“那几年,皇上还年幼,跟在先帝身边,曾亲眼目睹过局势的情况,看过先帝压力重重,兴许是那时,对皇上的影响很深。”年少时的嘉安帝便有壮志,他是先帝第一个儿子,盼了多年才得来的,视若掌珠一般,先帝对他期望很高,亲自带他在身边,手把手教其政事。
与大臣议事时,也不避他,甚至有意的还会考他对事情的见解。
那个时期正处于先帝对世族既恨且又无奈不得不妥协的时候,每一次先帝的叹息与担忧,都曾被嘉安帝看在眼里。
这些对他影响很大,治理大唐多年,内忧外患仍在。
朝内人才缺失,哪怕有谢、崔两姓的努力,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太祖当年的举动,实在太过急切了。
太后说到此处,又咳了两声:
“先帝去后,他登基为帝。”说到此处,太后笑着问傅明华:“元娘,你说说,皇上是怎么样的皇上呢?”
傅明华秀眉微蹙,没有说话。
这样的问题,太后问得,她却是答不得的。
嘉安帝是个什么样的人,自有后人来评论功过。
太后见她不出声,也不以为然,脸色惨败,又咳了两声:“太祖呢?”
傅明华便道:“太祖开国,为大唐打下不世之基业,自是英明神武。”太祖去世至今,不少书籍及当时旧人,仍对他赞誉有加,他大定天下,使百姓免于战乱之苦。
他善于用人,重视纳谏,在太祖时期,名将勇士倍出。
又重视文学,设科举制,功劳难以一一述说。
太后便又轻声的笑了起来,有气无力的:
“可是太祖如此英明,为何对于当初皇上与容妃之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呢?”
她又握紧了傅明华的手,含笑道:“那时的郭家,可是功臣,酉阳王妃可是救过我一命,救过皇上一命的。”
太后说到此处,傅明华浑身紧绷。
一直以来,皇上与容妃之间,便颇受诟病。
当初强夺容妃,使容妃进宫之后,十数年如一日的宠。
甚至容家也因此而飞黄腾达,当初在太祖屠刀之下,侥幸留了根在,而后因为容妃的得宠,逐渐发展为名门旺族。
太后与傅明华说的话,让她仿佛摸到了一个重要的关键点,她身上寒毛直立,颤粟自脚底生起,让她整个人都轻轻的颤抖。
只是太后却没有给她太多思考的时间,紧接着又道:“大唐初期,国库空虚,百废待兴,朝中人才缺乏。元娘,你可知道,太祖打江山,原因为何?”太后声音沙哑粗砺,傅明华又拿了水,喂了她两口,她长哼咳了一声,才好了许多。
这件事情傅明华却是知道的。
“当初在郦苑中时,曾听中书令杜老相公说过。”傅明华侧头去放水杯,她年纪虽少,但气度芳华,仪态出众,端雅之余却又不失少女的妩媚。
转头时能看到细白如瓷的侧脸与秀气的唇鼻,下巴的线条柔和,是个秀丽绝伦的佳人。
她身上有这个年纪的少女所没有的镇定,太后的谈话不会使她欣喜若狂,所说的内容哪怕是惊骇,也不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