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1/4 页)
竟然如此野蛮,如此不懂得人格和尊严为何物。所有的知识分子,都能吟诗作对,看起来很有文化,很风雅,但究其实,都是皇帝身边的俳优。俳优们写点应景文章,创造点肉麻的文化,给主子取取乐还可以,也可以算低层次的文明,要说这就是真正的文明,想推广到世界去,简直让明白人笑掉大牙。至于想通过这种低层次的文明去探索人类世界的真理,那更是痴人说梦。换言之,对知识探寻的禁锢,造成了整个民族的不断劣化。
这一年间,除了打仗,形势的变化也让人应接不暇。开始起义军势如破竹,似乎革命可以一蹴而就了。但章邯一出山,形势急转直下,直到这时,章邯还没有打过一次败仗,他的肚子鼓鼓的,比牛蛙还要神气。如果当时有人以战争胜负做为赌博的筹码,全国肯定有十分之九的人会把全部家产押在章邯身上。章邯似乎也知道自己一身系负民众所望,浑身干劲地东征西讨,击破齐楚联军之后,继续跟在田荣屁股后面紧追不舍。此刻项梁正率主力进攻亢父(今山东济宁南),听说田荣危急,被章邯围在东阿城内,于是舍弃亢父,转而北上东阿,和章邯决战。
我们大概以为这次章邯又要给他胜利的账簿上填上一笔了,谁知这次情况很不同,章邯被项梁军“大破东阿下”,这是怎么回事?简直让人信不过自己的眼睛。项梁怎么会这么强?如果当时真有十分之九的人倾家荡产押章邯赢,那他肯定如愿了。东阿一战,会让全国十分之九的人都变成赤贫,当然,这些一无所有的人百无聊赖,更可能参加革命,成为革命的坚强后盾和源源不绝的人力补充。
章邯羞愧地打开失败账簿,在上面记下了第一笔:二世二年七月,首次大败。想了想,又用毛笔把“大败”两字涂去,改成“小败”。再想想,还是不妥,最终改成“暂时的小小的挫折”,定语似乎太多,但没办法啊,值此危急存亡之秋,不给自己打点气不行啊。
他带着残兵向西边撤退。田荣也逃过一命,率残兵回到齐国,听说田假称王,大怒,发兵进攻田假。还别说,他那些残兵在章邯面前像羔羊见恶狼一样,对付田假却绰绰有余,田假吓得逃往楚国,这事也先放下,暂且不提。
现在形势相反了,项梁带着英布、刘邦等一干人发扬猛追穷寇的精神,跟在章邯屁股后猛追。追到濮阳(今河南濮阳南),章邯也怒了,停下来整军,和项梁再打了一架,可怜的是,这次仍旧没打赢。章邯只好又打开笔记本,记下第二条:八月,第二次暂时的小小的挫折。他不愧是沙场老将,虽慌不乱,整军进入濮阳城坚守不出。项梁将城围住,那时的濮阳北靠黄河(现在黄河在濮阳南稍远),西边不远就是著名的白马津。章邯环城挖了一条壕沟,将黄河水灌进壕沟,环护城墙。他能有时间挖壕沟引黄河水,可见虽败不乱,之所以战败,可能还是兵力相差悬殊,项梁也并未占到太大便宜。看濮阳久攻不下,项梁泄了气,引兵东下定陶,和项羽、刘邦率领的另一支楚军会师,准备齐心协力将定陶攻下。
定陶的秦军大概是三川太守李由的军队,抵挡不住项梁的进攻,被攻了下来。项羽、刘邦率领另一支楚军,直接进攻雍丘(今河南杞县),大破秦军,斩李由。
前线打得正酣,这时秦国国内也正在发生巨变,这些巨变在客观上帮助了项梁。
话说赵高自从当上郎中令后,杀人无数,他也有点怕别人找机会向二世告状,于是有一天哄骗二世说:“陛下,您知道天子为什么自称‘朕’吗?”
二世不假思索:“这还用问,是我老爸秦始皇定下的规矩。以前屁民们都可以这么称,我老爸不许他们称了。没什么道理,谁叫我老爸拳头大。”
凭良心说,二世的这几句话完全正确,因为秦始皇拳头大,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朕”这个字归他个人专用,不需要开什么听证会,不需要投票,他是一把手,他可以拍板。王力先生也指出,朕、余、予作为第一人称代词,是一个词分化出来的,因为它们在古代的声母都是舌音。不管王力的这个看法是不是完全对,“朕”作为第一人称代词,老百姓都可以用,这是确切无疑的。二世很不明白,他亲爱的师傅为什么要问他这么弱智的问题,难道师傅的脑袋被门缝夹了?不会啊,他的脑袋还是那么圆啊。二世痴痴地看着师傅的头颅,百思不解。
赵高摇摇头:“不然。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号曰‘朕’。”这句话需要解释一下,赵高的意思是:天子为什么自称朕呢?是因为只让群臣听见声音,看不到他的脸,这么一来,群臣就会觉得天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