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部分(第2/4 页)
他们一番攀谈,仔细询问养蚕的秘诀,她们也都知无不言。
桑蚕可是金贵的动物,被驯化了几千年之后,离开人类根本就活不下去,十分的娇贵,就像后世的名马一样,放在草原上蒙古马可以怡然自得,这些马却可能生命死去。
不同时期的蚕需要的环境也不同,小蚕需要高温多湿的环境,大蚕生长则要通风透气,这些这些老蚕女都懂,只是过去她们都只是在家中养蚕,因此条件往往达不到要求,蚕丝质量就无法保证。
杨潮打算完全满足他们的要求。(未完待续。。)
第四百八十九节打通一条体系
新书《大国崛起1900》求收藏。
————————————
杨潮这次来可是带了一大群工部官员的,连工部左侍郎白磊都带了过来。
白匠头本来是杨潮看重的工部尚书人选,可是科举中出现了一个水平和实际经验比他更强的人才,因为卷子都是糊名的,文字也都是誊抄的,杨潮还以为那张卷子是白磊的,结果最后拆封后才发现,那张卷子竟然是张国维答的。
张国维可是一个水利专家,过去虽然也是一个文官,但是此人讲究身体力行学以致用,跟那些四体不勤的文官可不同,他在江南做十府巡抚长达七八年,尤其是苏州一带,至今都受惠于他的政绩,他还编写了《吴中水利全书》将苏州一带的水系和水力分析的清清楚楚,当年也亲自修筑了大量水利工程,不讲究摆谱,治水的时候,不是一人一马,就是一人一舟,到处视察,亲自参与。
张国维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际经验,自然是比白磊这种干出来的家伙眼光开拓多了,他能用宏观的眼光来分析水系布局等等,就比白磊强。
但是杨潮没想到,这个曾经做过兵部尚书,进入过内阁的家伙竟然也愿意来考杨潮的科举,他还以为这种人拉不下脸呢,后来才知道,是很多人劝说下,他才出山的,作为缙绅阶层的代表,不让匠户把持大权。
杨潮不在意缙绅阶层这种权力争斗,只要他们合理合法的取得权力。那就是允许的。
张国维主张工部。其实也是名副其实。整修吴淞江就是他主持完成的。
有张国维在头上,白磊完全沦为了一个下手,竟然被张国维指派去各地施工,他也没有任何反抗,作为一个工匠,他实在是没有政治手段对抗这种官僚人物。
这次杨潮将白磊带过来,目的是培养一下他的施政能力。
站在山坡上,山坡下面有一条小河。可以通小船,直接能够进入苏州的运河网,与苏州城只有五里地。
“白匠头,在这里修一座小码头,到时候我们丝场的生丝和丝绸直接可以进入苏州,然后运到吴淞去。”
杨潮指着山下的小河说道,白侍郎连忙用小本记下来。
杨潮又对他道:“还有沿着河,修建一排大房子。不需要多高大,但是一定要宽敞。最靠河一排只开天窗采光,尽量密封。但是要有通向河面的暗道。这样房中一定很湿润而且气温不会高,将来用来储藏桑叶、桑枝。第二排屋子。同样不能要大窗,以密闭为主,用来养小蚕。第三排房子,大窗透气,天窗也要开,要通风、透光,这是养大蚕的。”
这样三排大房子,容量比一百家小蚕户的蚕室加起来都大,但是杨潮要求产量必须达到一千家农户的产量,没有十倍的产出,不会吸引到地主阶层投资的。
要做到这些,除了这些房子空间足够大之外,还要完全利用起来,每间蚕房,基本上都是通的,中间没有多余的墙。而且高度也要完全利用上,使用高大的架子,一层一层的堆高到屋顶,每一层都用来养蚕,光是养蚕面积估计就不会比一千家农户小了。
最关键的是,这些专业的建筑,比农户的民居更能够保证气温,农户都是在自家卧室养蚕,大小蚕需要的环境不同,不但蚕养不好,他们的生活还受到影响。
专业化养蚕。
但也不仅仅是养蚕,杨潮如果只是要发展一下专业养蚕,那也不会这么大费周章了。
他已经让人从各地运来了蚕种,广东的蚕种、山东的蚕种,加上江南本地的优良蚕种,这些蚕种分化之后,基因肯定不同,通过杂交,杨潮希望培育出新品种来。
甚至杨潮已经委托郑家和荷兰人从印度和日本也进口一批蚕种,在这里大力繁育培养,一定要让大明朝的蚕种始终领先于全世界。
蚕种基地,这才是杨潮的最终目的。
“工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