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部分(第2/4 页)
本来历史上,此时已经是杨玉环得宠,杨家崛起的时候,进京的安禄山和事业正在上升期的杨国忠搭上了线,两人前期一个在朝外,一个在朝内,相扶相助,自然结成了利益关系,要不是后来杨国忠的手伸到了军队里,想来这两人也不会闹掰。
可是现在李瑁不会给安禄山这个机会,虽然已经没有杨国忠出头的机会了,可是李瑁还是防着安禄山结交上别人。
于是平白浪费了十日的光景之后,最后摆在安禄山面前的路,只有交好裴桓芝这一条。
李瑁就像是一个手法娴熟、经验丰富的猎人,将尚不知情的猎物一点一点,赶进了早准备好的陷阱里,想来等猎物意识到危险的时候,已经无力回天了吧~
裴桓芝在安禄山拜访当天的夜里,就将消息传到了宫里,李瑁看完裴桓芝写的纸条,一边将纸条放在烛火上烧毁,一边松下了肩膀,现在,就要想着怎么训话张守珪这头烈马了。
早年的玄宗是很器重张守珪这个人的,开元十五年的时候,张守珪作为瓜州刺史,政绩斐然,同年,吐蕃犯唐,张守珪一计空城计,成功打败吐蕃人。次年,张守珪又大败吐蕃名将悉末朗,战后张守珪就被玄宗加封为右羽林将军。直至开元十八年吐蕃在瓜州一战上主动求和,可以说这其中张守珪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就在前年,移守幽州的张守珪还曾主动出击契丹,获得了好几场胜利。安禄山就是在那几场战斗中崛起的。
可是近两年,这位天下皆知的大将军却再也没什么动作,到如今,虽然契丹方面还是顾忌张守珪的名气,不敢犯唐,可是据莫林到了幽州之后的见闻来看,张守珪俨然已经有了自满的趋势,再这样下去,犯错误是迟早的事。
李瑁要做的,就是在张守珪心里建立起自己这个皇帝的威严,好好敲打敲打张守珪,让他不至于目中无人。不过这个度却要把握好,要是一不小心过了头,冷了这位大将军的心,那就得不偿失了,这些就端看李瑁怎么做了。
随着安禄山和其他来朝的众臣回去之后,长安城的年味也渐渐淡了,就在朝廷增开的恩科快要开始、咸宜公主为周家诞下嫡长孙、而李瑁打算着手训话张守珪的节骨眼上,契丹的可突于突然派人诈降,以缓解张守珪对契丹的对阵。
可惜却被张守珪看破,张守珪将计就计,派部将王悔挑拨李郁于和可突于的关系,劝诱李郁于斩杀可突于,导致契丹内政打乱,张守珪趁机攻略了契丹好几座城池,立了大功。
这样一来,不仅李瑁针对张守珪的计划泡了汤,张守珪变本加厉,俨然已经成了河北道的无冕之王,几年前和亲契丹的燕郡公主也被契丹人泄愤所杀。
作者有话要说:
☆、结盟的希望
在将赏赐慕容家的圣旨写完之后,李瑁一个人坐在御书房里,仔细思考起了对待张守珪的方式。
首先,张守珪这一次立了大功,就算这个功在李瑁看来立的不是时候,过程也不尽完善,可是立功就是立功,朝廷必须有所表示,才不至于让边关战士寒了心。现在张守珪已经是右羽林大将军了,李瑁打算将他升为辅国大将军,两个官职看似都叫大将军,但其实已经是将张守珪提了一级了。
但是李瑁已经不打算再在近期启用张守珪了,一来,在河北道的军队需要一个休养调整的时期,这二来,李瑁还是想将张守珪的这个气焰消下去一些。要建功立业,以后有的是机会,任用张守珪也不急在一时,但要是任用一个自我膨胀的将军,这对军队以及整个战局的影响都是破坏性的。
所以李瑁只是赐了张守珪辅国大将军的官职,却同时命令张守珪进京献俘,意在将他留在长安。
没想到,张守珪这人却回复李瑁,希望将他走后留下在幽州的摊子交给安禄山,只有这样,他才能安心进京。
李瑁自然不愿意安禄山节节高升,可是张守珪的事也迫在眉睫,此时不将他召回来,恐怕以后再想控制他,就难上加难了。然则在外人看来,张守珪的要求并不算过分,他只不过是想要保住自己在幽州的影响力而已,如果李瑁这都不答应,那就显得这个新皇心胸狭窄了。
就连裴桓芝都建议李瑁接受张守珪的请求,让那个安禄山升任平卢兵马使,接管幽州一代。
在左右思量之后,李瑁随即也决定顺了张守珪的意思,切让安禄山先进一步,否则自己压着张守珪的奏折不放,没得让有心人觉得自己针对河北军,或者是让那安禄山起了疑心。
从打完胜战,再到朝堂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