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1/4 页)
秦英和赵三郎的事张氏自然不会推迟,张氏晓得她娘家哥哥啥时候在家歇着有空闲,所以三人当天就去了张氏的娘家。
“这个应该是哥窑的笔洗,虽说这笔洗尺径小,但我听说哥窑的笔洗都是做成这般大小的,只是我也未曾亲眼瞧过。”张氏的娘家哥哥张大山翻来覆去将秦英他们的“四不像”研究了好久才下了个结论,“不过我只有七八成的把握,这个还要让我们窑主看一看才能给你们一个肯定的答复。”他们窑主见识比他广,而且对哥窑很有研究,他对哥窑的了解就是从他们窑主那里听来的,但却也只是知道些皮毛。
而且让张大山颇为遗憾的就是哥窑的烧制技法已经失传了将近一百多年了,哎,要是没有失传那该有多好。
“行,那张大哥什么时候去瓷窑,让三郎和你一起去,顺便麻烦张大哥给窑主看看。”秦英接过张大山递过来的“四不像”,想了想后说道。
“明天晌午我就要去窑里,要不让三郎兄弟明天早上带着这东西来家里找我,然后我们俩一起往窑上去。”张大山明白秦英的顾虑,要是他,他也不会轻易把这么贵重的东西随便给人的。
最后赵三郎拍板就按张大山说的办,明天两人一起去瓷窑。
回去的路上,张氏那眼神一直瞟着赵三郎怀里揣的东西,最后还是忍不住的问道:“那东西咋裂成那样了?这多可惜,要是没有坏用来盛个汤也是好的,要是用来洗毛笔,咱们这些泥腿子可用不上这个。”虽然用来盛汤有些不搭衬,可农家人啥东西都没有用来浪费的道理,要懂得物尽其用,这才是会过日子的人。
“不过这叫啥笔洗的东西真有我哥说的那么神奇吗?居然可以聚水成墨。”
秦英笑笑,回答道:“咋会那么神,今天我还用水洗了的呢,咋没看到水变成墨了。”有时候以讹传讹,往往传着传着难免就会夸大其词,失了真。
“我想也是,要是真有那样的宝贝岂是咱们这些凡人轻易能得到的。”弟妹不是说这东西是别人送的嘛,要是真是个那样的宝贝谁还舍得送人啊,又不是脑壳坏掉了。
第32章 来是哥窑(2)
第二天赵三郎吃了早饭就去找张大山去了,直到申初时分才满头是汗的回来。
看到秦英连水都顾不上喝一口就宝贝的把怀里的笔洗小心翼翼的掏出来递给她,语带激动的说道:“快把这笔洗好好的放起来,那窑主说是真的哥窑笔洗。”
“真的?!那窑主真说是真的?!是真的吗?”得到了肯定答复,秦英反而不敢相信了,反复确认道。
赵三郎肯定的点点头,“是真的,那窑主还说要出八百两银子买了去,只是我晓得你喜欢这东西,所以就没有答应。”
“呃……”那么多银子咋不干脆卖了呢,她是喜欢这东西不错,不过那也是因为觉得也许它可能会很值钱啊,说到底她还是喜欢银子啊,如果只是单纯的喜欢这样一件瓷器,她只能说她还没有那艺术修养或是艺术细胞。
压下心里的想法,毕竟赵三郎最在意的还是她,这可比啥都重要,笑着说道:“没卖也好,既然那窑主能出到八百两,说不定以后还有人出更高的价钱买呢。”
真是一语中的,几天后张大山就找上门来,说是他们瓷窑的东家想要那笔洗,要是秦英和赵三郎想卖就去瓷窑找那东家,他这一两个月也都会在瓷窑。
这正好如了秦英的意,于是和赵三郎商量,等过两天秋收完了就去瓷窑,并让张大山给那瓷窑的东家带个话。
为什么不立刻去找那东家呢?秦英想那不是上赶着去卖嘛,那样一来那东家肯定觉得他们很想卖了这笔洗,肯定就给不起价,她故意不急着去就是想试试那东家会不会把价格给的高一些。
但是两人去前也说好了,这回不管咋样也要把这笔洗给卖了,毕竟这么抢手的东西留在他们这种没权没势的平头老百姓手里久了,就是祸不是福了,熟话说的好,怀璧其罪就是这个理儿。
“三郎我有没有看错咱们真卖了这么多银子?”卖了笔洗回到山洞,秦英看着放在桌子上一叠的银票,不敢置信的问着赵三郎,整整一千一百两银子啊,比那窑主给的八百两还整整多出了三百两银子,看来她那招故意拖延时间真起了作用。
赵三郎两眼带笑的看着已经看桌子上的银票和银锭看直了眼的秦英,不由莞尔,在瓷窑不是还一脸镇定的和那瓷窑东家说要各地都通用的银票不要银子,而且银票要一百两每张的。
然后接过银票时也是一脸淡然的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