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部分(第3/4 页)
改革取得了许多新经验,使我们对建国以来的一些问题,可以看得更清楚些。
我们现在提出一个新的论断,就是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认识,给人以很多启示。我们在1956年刚完成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宣布进入社会主义,但没有认识到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才刚刚起步。
当然,问题不在于有没有“初级阶段”这个概念。
那时,毛泽东也常和别人说中国“一穷二白”
,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有特殊困难;但因为中国的这种状况同时又往往有建设社会主义或者会更容易些、更快一些这样的想法。产生这种想法,看来是和错误地估计国家政权的作用,错误地运用革命战争时期群众运动的经验有关系。以为靠国家政权的行政手段,靠大搞群众运动,就什么事都能干。为什么会有这种错误的想法,这种错误的危害性是什么,很值得研究。
1957年以后的许多“左”的错误,都使我们看到,不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真地研究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而是从马克思主义的某些最一般的公式出发,是极其
579
胡绳文集95
有害的。
1958年提出“全民大炼钢铁”
,钢产量要一年翻一番,从前一年的535万吨变到“1070万吨钢”。
这好像是注意发展生产力,但结果完全失败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无疑能起解放生产力的作用,但它只是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必须按照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办事,准备各种条件,使可能性变为现实。而且生产力的发展只能从社会原有的水平逐步地前进。以为有了先进的社会制度,生产力就能一步登天,当然只是一种空想。再者,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也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它的发展水平不能不受到现有生产力的限制。脱离实际,按抽象的标准或主观愿望,一味追求“先进”
,那就不但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能适得其反。
大办人民公社,一切行业国有化,由国家经营,这些做法在当时认为很好。既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那么公得越大越好,越纯越好,但实际经验证明并不是这样。为什么生产关系“很好”
,生产力还发展不起来呢?于是用这种抽象地追求“纯粹”的标准去看上层建筑的问题,就提出了政治思想领域的阶级斗争问题,以至发动“文化大革命”。
就“文化大革命”
的发动者本意来说,好像是为了建立一个纯而又纯的、最完美的社会主义,但结果走向反面,反而搞乱了社会主义,给那些争权夺利的野心家造成了机会。这些经验教训当然值得研究,值得记取。
再来说说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问题。
有一种说法,说反右派斗争中被称为右派分子的人,提出了最好的意见,他们实际上是“正确路线”的代表。这种说法同历史决议完全不一样。历史决议讲,当时“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鼓吹所谓‘大鸣大放’,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放肆地发动
580
065胡绳文集
进攻,妄图取代共产党的领导,对这种进攻进行坚决的反击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但是,反右派被严重地扩大化了“。究竟历史决议说得对不对?这是值得收集当时的材料,认真地研究一下的。
据我回忆,像历史决议所说的真正右派分子的言论那时确是有的,但也确是极少数。那么,“严重地扩大化”是怎样形成的呢?
1957年我们刚刚进入社会主义,人们不可能对社会主义就认识清楚了。既然发动大家讨论,给党提意见,当然就议论纷纷,出现各种各样的说法。特别是在知识分子中间,包括党内知识分子,当时有“左”的,也有偏右一点的观点,这是很自然的现象。有些人在不同程度上受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影响,在观察形势,讨论问题,批评党的缺点时表现出这种影响,也是不奇怪的。他们一般并不是敌视党,敌视社会主义,倒是关心国家前途,肯动脑子的人。
认识上的偏差,本来应该通过讨论、通过实践来逐渐解决,而不应该一棍子打下去,当成敌我矛盾。何况有些当时被看作是偏差的,并不一定完全错误。在社会主义制度刚开始建立时,不承认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个发展的过程,也是从纯而又纯的主观要求出发,把在当时水平下认识的偏差说成敌人,结果是狠狠地打击了肯想问题、敢提意见的人。这样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