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4 页)
毓�克档玫骨崆桑「�慰觯��兀柯贩涯兀炕褂幸淮蠹易拥纳�钗侍庠趺唇饩瞿兀俊��笔保���艏�拮用挥械币换厥露��裁挥邪鸦霸偎迪氯ァ:伪啬兀炕霸缢狄惶欤�缫惶烊闷拮有睦锬咽埽桓�慰觯�约盒睦镆不乖谄呱习讼拢�行┦禄沟煤煤孟胍幌耄�挡灰欢�魈欤�唬�筇臁��殖鱿质裁葱碌那榭瞿兀�
然而,真的到了动身的日子,别妇抛雏立刻就要成为现实,郭沫若觉得不能再不对妻子说了。他不能不告诉妻子事情是怎样决定的,不能不告诉自己为什么要如此做,要如此决定。
至于孩子们,他们都还年幼,父亲不平凡的经历已经使他们面对了很多同龄人所不曾有的困难和烦恼。而今,他们的中国父亲又要离开他们回国去了,他们将要遭受的是人们的误解和歧视,甚至欺侮。郭沫若想像得到自己的离去,对这几个幼小的生命意味着什么。重大的压力也要这五个孩子幼小肩膀承担起来。但这一切都不能顾,也顾不了了。对他们说,也未必说得清,道得明。
但是,对于妻子安娜是必须告诉,必须说清的。
他本来想好了许多话,诸如中日开战了,作为中国人不能置身度外,他的回国是祖国的召唤,他对于妻儿是怀有深深感情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更何况自己是一个感情炽烈的诗人,但是,“祖国”,像一个巨大的磁铁,在吸引着他,现在,在亲人和祖国之间,他只好也必须选择祖国……临行的前一天晚上,郭沫若鼓足了勇气,下最大的狠心,要把事情一古脑告诉妻子。然而,当他面对爱妻想说这些时,他竟什么也说不出。
他突然觉得,对安娜根本没有必要说这一些。
郭沫若是不是一个好丈夫,是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和他共过多年患难的妻子安娜难道还不清楚吗?
他环顾了一下简陋的室内,妻子在缝衣服,两个大孩子静静地在看书,3个小孩子已经睡着了。
他只是轻轻地走到妻子面前,用日语低声说了一句:“安娜,我真的要回中国去了。”
安娜的眼中一亮。她不像前些天,不知道为什么这一次她立即感到丈夫说的是真话,并且分别就在眼前。但她很快又把头微微地低着,显得十分平静,说:“走是可以的,只是你的性格不定,最足担心。只要你是认真地做人,就有点麻烦,我也只好忍受了。”
听了妻子的话,郭沫若一时不知该说些什么好。
安娜是那样温顺。安娜是那样体贴。安娜又是那样沉着勇敢。她一句话就把家庭重担完全接了过去,丝毫没有流露怨怼和烦言。只是平平常常的几句话。但这几句看来极简朴的话,却给郭沫若极大的鼓舞,极大的安慰。他只是在自己心中反复默念:“女人哟,你这话是使我下定最后决心的。”“你,苦难的圣母,我将会永远记住你!”
清晨4点半,当孩子们都还在梦乡之中,彻夜无眠的郭沫若已经为妻子和孩子写下了离别的留言。他给大孩子们写的是“勤勉”二字,嘱咐他们认真地做人,给刚刚六岁的小儿子,他也用“片假名”写了祝福的话,希望他无病息灾地健康成长。之后,就在被泪水模糊了的视线中,他最后看了看他深爱的妻儿,就毅然地踏上了回国的旅途……
由于爱国之志,也为了因妻子而感动,郭沫若在离家的路上甚至给自己立下了大戒:
从此不吃酒,不吸烟,不接近一切的逸乐纷华;但要锻炼自己的身体,要有一个拳斗者的体魄,受戒僧的清规。
……金石可泐,此志难渝。
“海上风平浪静”,可是郭沫若的心境是那样的复杂,归国的夙愿终于实现了,但是这是以怎样的代价换取的啊!当船驶过黄海的时候,他压抑不住心中的情感,便步鲁迅一首旧诗的韵律写了一首七绝:
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
去国十年余泪血,登舟三宿见旌旗。
欣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
这首诗,多少写出了一些他当时不得不离家出行,毅然别妇抛雏的苦衷;更写出了他对祖国民族的一片赤诚,写出了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他是怀着怎样的必胜信心和不畏牺牲的勇气。
在船中的第二日,他又写诗一首:
此来拼得全家哭,今往还将遍地哀。
四十六年余一死,鸿毛泰岱早安排。
是的,郭沫若是下了死的决心的。从他这10年亡命日本的前前后后,可谓每走一步都十分艰难,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