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部分(第1/4 页)
他将手中的白羽扇递到赵彦深手中,然后握住对方的手,拍了拍:“把它交给王思政,以表我心。”
“是,下官明白。”
赵彦深乘着小船到了土山下,解下佩剑,手无寸铁,独自上了土山。在众多西魏士卒警惕万分的监视之下,他穿过刀枪丛林,泰然自若地走到王思政面前。
王思政尽管满脸疲惫,但见到他来,仍旧挺直腰身,目光炯炯地盯着他,气势上没有一点减损。
旁边的将领代替王思政,喝问道:“你是来当说客的吗?”
他略略颔首,一脸和善地回答:“我只是为齐王来求贤的,代齐王传达他的善意和他对王大将军的敬重爱慕,不是说客。”
将领刚刚要反驳他的话,却被王思政用眼神制止了。王思政面色平静地说道:“自古忠臣不事二主,我矢志效忠于我国至尊和宇文太师,只怕今番要让赵相失望了。”
赵彦深对他行了个礼,然后不紧不慢地说道:“将军的‘主’是孝武皇帝,孝武皇帝崩后,将军对贵国的忠君之事也该了结了。”
他这句话很短,却一针见血,说得王思政脸色一凛,一时间无言以对。
十多年前,赵雍领兵入洛阳,三个月间前后鸩杀了四个曾经的傀儡皇帝和备选皇帝。其中有自己立的,也有别人立的。等他再次寻找听话的傀儡时,元氏宗亲纷纷逃出洛阳,生怕被他推上皇位送死。在这种人人自危的环境下,和王思政交情很好的元修只得躲进了王思政家里。赵雍得知之后,令王思政将元修劝出,然后立为皇帝。
两年后,元修试图夺权不成,反而被赵雍杀得大败,溃不成军,只好拼命西逃去长安投靠宇文泰。当时大部分追随者纷纷叛变,转头逃回洛阳投降赵雍。只有独孤信,还有其他几个对元修忠心耿耿的宗室大臣抛家弃子,跟随逃亡,其中包括了他王思政。
没想到,元修才在西魏当了一年皇帝,就因为不甘心做宇文泰的傀儡,竟被宇文泰公然毒杀。也正因为如此,王思政和韦孝宽,贺拔胜等“保皇派”对宇文泰非常不满,虽然继续听令,却早已面和心不合了。
宇文泰正是知道王思政对他并不忠心,早晚要成为祸患,所以才任由他来颍川送死,想要借刀杀人。这一点,不但赵源清楚,王思政自己也清楚得很。
见他沉吟良久也不说话,赵彦深又近前几步,拉住他的手,将白羽扇交到他手中。
“这是……”他颇为诧异,却并没有拒绝。
“此扇乃齐王随身之物,托在下赠与将军,聊表寸心。”他别有深意地说道:“齐王欲以将军为周郎,使将军尽展才华,成就一番千古功名,以为后世美谈。”
王思政望着手中的羽扇,良久不语。当年周公瑾在两军阵前,羽扇纶巾,谈笑之间,令曹操数十万大军灰飞烟灭。赤壁一战,留千古名将美誉,至今都令人景仰艳慕。如此功业,实在是为将者的毕生所愿了。
这时候,旁边的都督骆训忍不住跪地劝说道: “明公经常对末将说,若到穷途末路,就让末将取您的首级献城投降,不但自己能得富贵,还能保全一城百姓性命。如今赵相有言,若能将您活着送到他跟前,封侯赏金;若让您死了,所有士卒全部都要屠戮。既如此,您又如何不肯怜悯将士性命?”
王思政紧锁眉头犹豫了一阵子,终于抬了抬手,“我知道,你起来吧。”
“明公……”骆训非但不起来,反而高声呼唤着。周围众将士也纷纷跪地,“将军……”
他突然转向赵彦深,问道:“十日前,我登高观望,见堰塞湖已满,那时候就可以决堤灌城了,为何赵相反而遣军苦战,该不是怜惜城中百姓性命吧?”
“齐王唯恐洪水无情,害了将军性命,故轻易不肯为之。为保将军平安归顺,齐王亲至堰下督励士卒,以致为流矢所伤,险些丧命。”
王思政闻言之后,略略动容,他闭目沉思之后,终于长叹一声,“还请赵相信守诺言,我愿归降。”
当赵彦深携着王思政的手,下了小船,登上中军楼船之后,赵源主动出迎,对王思政深深一拜,“在下仰慕将军之才多年,今日终得将军归顺,足慰平生,喜不自胜。十余年不见,将军别来无恙?”
王思政在西逃之前和他曾经有过数面之缘,只不过那时候他还是个青涩未褪的少年,即使器识过人、才华横溢,可是众人眼中仍仅仅是个倚仗父荫的轻狂小儿;如今再次相见,他已是权势倾国,叱咤风云的无冕之王,两年多来的辉煌功绩,令人再也不敢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