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部分(第1/4 页)
“法外开恩何以臣服天下?”女帝又抛了个问题,“你莫忘了钱时茂开的是军备仓。”
头疼得很,你道女帝是真看轻自己至上君权而重法令?如她真的看重,就不至于明法报考人数只填满几页纸了。上行下效,君王不重视,群臣乃至士子才不重视。
但我不得不打起精神回答:“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非常之事尽非常之责。卑职查过,军备粮筹集在先,南方郡县得令筹备军粮送往西北。此后元和县水患影响愈来愈严重,钱时茂动用的粮食是征召后余下的,不影响军务。”
“纵观历史,旱灾水患饥荒地震疫病每每发生,百姓最是受难。如水灾饥荒,史书载饥民咽糠粃,咽树皮草束豆萁,终难免一死,或僵而置之路隅,或委而掷之沟壑,鸱鸟啄之,狼犬饲之,而饥民亦操刀执筐以随其后,携归烹饫,视为故常。闻之悚然,如此惨状与战乱何异?将士为何肃边?为何在前线浴血奋战?!”
“天变不足畏!”我慨然道,“我朝疆域辽阔,灾害种类杂然,分布广,几乎无年不灾,无处不灾!又旱灾常伴蝗灾,水灾常发疫病,前灾未灭,后灾又起,损失加倍。若无行之有效举措救济,延误时机,只会加深百姓苦难。朝廷在郡县置粮仓,屯丰年米粮救济灾年困厄,正是居安思危之举,行得是以民为本之事。既以民为本,当再往前想一步。思则有备,有备则无患!若从报灾到赈灾,从急赈到荒政,如有一整套的应急处理机制,并赋予郡县官员适当应急处置权,在最短的时间内调足人财物,可大大提高救援效率。倘真如此,虞朝百姓再不需孤勇如钱时茂者,以一己之身救民于水火!”
没错,我把锅甩给体制背了!说钱时茂有罪?哦,那好,那我就往大了讲,没有救灾应急体系机制才逼得官员违法。须知恶法非法。如果现代理念能推动了应急灾害应对管理的变革,真是大功德一件!
虞朝不是没有救灾抚恤政策,但不成体系,且效率迟缓,如果县官不报,山高皇帝远,等知道时也晚了。届时罢官惩处有何用?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陛下你既爱为难人,那就再多思多想一些罢。要知,多少王朝更迭是官府应灾不及时引发动乱,逼得农民起义,最后江山易主。
“哼!”女帝冷淡道,“你口口声声道钱时茂为民牺牲,那便看百姓能为她做到哪个地步罢!能否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三日为期,若赈灾的军粮能满仓,朕就赦免她!”女帝拂袖而去,留下许诺。
跪得腿麻,有何干系?陛下到底松了口,只是她性子真爱捉弄人。我撑地半晌站不起来,反仰仗寺卿拉了我一把。她并未责备,背着手慢悠悠领我出宫门。
临别前,她微笑宽慰:“君心难测,恩宠未必是幸事,责备也未必是坏事。”
日光从头顶投射下来,拉扯一抹浓重剪影。
“
☆、采春
寺卿说得很对,天子喜怒不能妄下定论。
三日之期,系圣恩宽宥。此三日非从今日起算,单指到元和县之后的三日,刨除了往来路途时间。寺卿对郡太守写了文书,允我到郡监狱提审程时茂,带她一起返元和县。
已比预想的宽和。
我愿冒不违,甚至连寺卿也默许自己一并担着风险,为试风向。如女帝说的,寺卿曾因执法强硬清正被许“强项令”,年轻时以为非黑即白。她是没落世家出身,走的寒门学子艰难晋升路,却因挂靠了世家名头,身处士族寒族间隙,两处无着落,一路走来颇不易。她抱负远大,青年任职刑部时,向上谏言变法,被先皇一怒贬谪到地方。今上主政后,才调回的京城,十数载光阴过,既可在宦海沉浮中不倒,回来的也不会是那个非黑即白的青年了。
她道的变法却和我的不同。陈子敬曾告知我,寺卿曾提的变法是财政变法,和周文质殊途同归。我要做的事没那么大,却也不易。一朝天子一朝臣,国事政策也不同,在先帝手上未能成行的事,不知在今上时能否实现呢?王安石曾道,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须得自上而下,坚持始终罢。几百年积下的问题,急火猛药不妥,当徐徐图之。今日得见曙光,哪怕再微小的希望,我今后的路就不是无望。
寺卿令我速速收拾,明日一早就出发办差。我回官衙拿了文书及印信便归家,盘算着让褚珀到周文质家住几日。这个时辰褚珀还在学堂,我便先去了周家,请她家仆从代为传达。
“我家小姐近期很晚归家,您若有急事先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