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第1/4 页)
东门一带,随后各部队迅地行动起来,向东门起了进攻,应该说现在的东门已经是一个不设防的地方了,由于清军绿营兵的配合,北伐军几乎每费什么力气就攻占了东门,打开了通往城内的一个大缺口,随后在投降过来的清军的帮助下,北伐军很快的击溃了城内敌军的反扑,并且完全的占领了无锡城,无锡守军主将硕托也被北伐军活捉,到天亮时,整个无锡城已经归安南所有了。
无锡之战是北伐战争中打得最长的一次战役,前后历时9天,虽然北伐军损失很小,但是却验证了萧智的想法――清军内部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使得萧智等人在此后的北伐过程中更加的注意利用这些矛盾来获取战争的胜利,减少战斗过程中的伤亡,尤其是在解放南京和北京的战斗中,萧智更是巧妙的利用了清军内部和清廷中央的满汉分歧,充分地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无锡之战总共历时9天,但是北伐军的伤亡却很小,战斗中北伐军共歼敌8ooo余(不包括清军自相残杀的人数),俘获清军15ooo余人,另有约1oooo余人主动向北伐军投降,此外还有约3ooo清军死于昨晚的动乱之中,仅有4ooo余人逃走,而北伐军的两个师仅仅牺牲了1oo余人,可以说北伐军这一仗势大获全胜,北伐军的士气更加的高涨。向南京城前进的步伐又加快了一次,就在萧智等人解决无锡守军的时候,远在常熟的北伐军却陷入了麻烦,驻守在常熟的清军的战斗力大大的出乎了任何的预料之外,北伐军碰到了一块最难啃的骨头,这一变故使得萧智不得不再次从别的地方来调兵增援苏南战场。
………【第五十七章:饮马长江畔(18)】………
自从北伐以来安南军队无论是在海上还是在陆上都没有受到清军激烈的抵抗,在历次的战斗中清军的战斗力也确实表现的比较软弱,这就使得一些北伐军的战士产生骄傲自大的情绪,一些指战员也产生了轻敌的思想,虽然萧智一再的强调要重视对手,要时刻保持警惕的思想,决不能有任何的放松和轻敌,可是负责攻击常熟地区的东路军还是犯了这些不该犯的错误,驻守在常熟的清军精锐也狠狠地给了北伐军一个惨痛的教训。
第八师从苏州出后,并没有耽搁多长时间就抵达了常熟县城,驻守常熟的清军并不是原来情报显示八旗兵,而是两江的新编陆军第三镇和淮军精锐部队,总兵力约2万人。两江在实行行政后,经过几年的军队整编,总共编练成了正规陆军有四镇,即第一至第四镇,此外还有三镇的预备役部队,正规军镇兵力为15ooo人,预备役军镇兵力1oooo人左右。在这四镇正规军中,第三镇是有朝廷下旨编练的,所有人员也是朝廷任命的,可以说是朝廷监视和控制两江的一支重要力量,而其余三镇则是两江总督刘坤一自己私自编练而成,是刘坤一的心腹和嫡系部队,所以一直以来这位两江总督就十分的爱惜,而对第三镇的官兵则视为眼中钉和肉中刺,因为一直以来第三镇虽然名义上属于两江管辖,可是却从来不听刘坤一的调动,他们只听从朝廷里的指挥,这也使得刘坤一队朝廷很是不满,但是却又无可奈何。第三镇在这四镇新军中战斗力和装备都是最好的,其火力和训练也远远地过了自己的部队,这使得刘坤一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得考虑一下朝廷的意思,也正因为第三镇在两江和朝廷眼里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第三镇的官佐多为旗人,而且这些旗人都是经过皇帝和太后等人严格挑选后才任命的,说起战斗力来也着实的不弱。
自从安南北伐开始北伐后,大清朝廷就打算将这一镇的新军调回京畿地区,但是安南省海军的行动实在太快,太平洋海军的舰队将长江和东南沿海的各港口给封了个严严实实,任何船只都无法通过这些封锁区,这就使得该镇新军只能留在了江南地区,作为防守南京的主要力量来使用。但是随着北伐军的节节胜利,该镇的官佐也不禁有些害怕起来,尤其是北伐军攻克杭州之后,第三镇的官佐们也逐渐的听到了一些北伐军的消息,当听到关于北伐军的专杀八旗兵士的传言后,这些个八旗的“精英们”表现出了极大的愤怒,他们并没有去追究这个消息的真实性,而是盲目地决定要给北伐军一个血的教训以显示清军的威武,这些人已经彻底的被清廷中央给洗了脑,任何人的劝告都没有效果,而这也正中了刘坤一的圈套,刘坤一现在正找不到机会向安南省“雪中送炭”呢,第三镇的这次行动正好给了他这次机会,于是在刘坤一的默许下,第三镇就擅自行动来到了常熟。本来第三镇的官兵是打算攻打上海的,但是北伐军的攻击度实在太快,第三镇刚刚出,北伐军就将上海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