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1/4 页)
人们目睹的怪现状是:一些家庭入不敷出,而社会上却又流行红白喜事(婚礼为红喜、丧礼为白喜)大讲排场,似乎不摆阔气就没有面子。迷信观念、愚昧观念尚未除尽,又掺进了“阔老观念”,譬如以往参加亲友的婚礼送5元10元礼金就不错了,现在若没有50、100还是躲在家里,免得背后让别人骂寒酸小气。有人拿到工资全部送礼都还不够,下个月生活费怎么办呢?
1984年到1993年,全国城镇逐步废除了各种票证(最先废除了布票、最后废除了粮票),也就是取消了“官价”和“议价”的差别。但是从1993年市场放开,日用品的物价又明显上涨,幅度为:1993年,1994年 28 。8 % ,1995年 ;由此逐步完成了“从指令性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到1997年“经济软着陆”以后的几年内,全国物价基本稳定,在动态平衡的局势下,安然进入21世纪。
住房制度改革
住房的困难是上海人最感头痛的事之一,常有三代同堂的窘迫情况。
1990年上海市住房情况如下:大约 200 万户上海人租用国家的公房,每年交付的房租总共 3600 万元人民币。平均每户每年180元、每月15元。
而政府的房地管理部门每年要支付亿元的公房维修费,相当于上述总房租的4 倍。
居住公房的租金,只相当于工资收入的 1/10 至 1/20 。消费结构很不合理。
房屋管理部门根本无法“以租养房”,更无力大规模建房。
上海市区家庭户口平均人;人均住房面积仅4平方米。往往一间 10 平方的亭子间住三、四口之家,并不希奇。而另一方面,住得比较宽敞的家庭也不想“退租”,反正房租一个月(平均15元)才值得两包高级卷烟的钱。
1990年开始,上海市长###领导全市百姓讨论改革住房制度。办法是要求分配房子者必须国家、企业、个人“大家出一点”,个人承担一部分建房费用,采用购买住宅建设债券的办法,若干年以后无息还本。同时适当提高房租,提高的幅度与居住和收人情况挂钩。
1991 年 5 月这个方案正式实行。这项改革平稳地展开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20年来北京餐饮价格的变迁
在20世纪即将过去的时候,我在北京采访了几位从业20多年的厨师,请他们以亲身经历回顾1979—1999年餐饮价格的变迁。
所调查的对象是具有代表性的中等档次的餐厅,也就是一般工薪阶层经常光顾的普通饭店,而不是路边小摊,也不是高档的星级饭店(如北京饭店、昆仑饭店或高级宾馆);所说的酒席,是指平民老百姓的普通席(每桌可供8—10人),大众化的中等餐饮席,而不是豪华的宴席。
在“十年浩劫”刚结束的时候,1977年请一桌标准的“北京烤鸭”,或者“涮羊肉”,有10块钱满可以了。足够请十人一桌全套的烤鸭。有时候“摊份子”,十位客人各出一块钱,就足可以美美的聚餐一顿。
1977年的一般菜谱上,荤菜每盘只要几角钱到1块钱。木须肉3角钱,三鲜沙锅4角钱,素食(炒油菜、菠菜、家常豆腐等)只要几分钱。
莫斯科餐厅的俄式西餐,一份1元到3元。
1978年以后,物价逐年明显地上涨。当然工资也跟着涨,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随之而来,餐饮的价格更是水涨船高。
比如说“德州扒鸡”那是名牌货,60年代以来一直是一块钱一只;但是到1980年,一只红扒整鸡要3块多钱。
1981年在“华北楼”餐厅,一桌8—10人的普通酒席要16元左右;菜谱上的一盘辣子鸡丁1元,滑溜里脊1元,整只白切鸡3元。
1982年,在大众化的甘家口餐厅,一桌(8—10人)海参席,涨到30元。菜单包括6个凉菜,8个热菜。
1984年大涨价,在河南饭庄,菜谱上的一盘鲜蘑肉片3元,红烧胖头鱼6元8角。莫斯科餐厅一份西餐至少5元起码,一盘奶油平鱼6元。
在这以后,许多老厨师做不动了,退居二线,青黄不接。新厨师的厨艺差了,菜钱却不断涨上去。虽然餐厅的装修设备有所改善,厨师服务员的工资有所提高,但是菜单上标出的价码有些离谱。
1986年到1988年,物价上涨得邪乎。1986年,普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