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4 页)
觯槐D贩眩�7 周岁以下婴儿,住在中央及大行政区直辖市者,其保姆费每人每月发给80分,每多一个婴儿 增发25分;住在省辖市者其保姆费每人每月发给70分,每多一个婴儿增发25分;其余小城市 及乡村其保姆费每人每月60分,每多一个婴儿增发20分;双生婴儿在出生后24个月以内,保姆费按一个婴儿一个保姆计发,满两周岁后则按一般婴儿的保姆费发给
其他项目还有:病号补贴、小伙食单位补贴、伙食特别补贴、家属招待费、医疗费、过节费、干部家属补助费等标准的规定。
。 想看书来
供给制增加津贴的新阶段
从1952年3月至6月是供给制的新阶段,统一增加津贴。
自建国至1952年初两年多来,由于财政困难,在国家机关、学校、党派、人民团体中,大部分工作人员仍维持着供给制(或包干制)待遇。
所谓“大灶”仅能维持温饱的基本生存,而“小灶”才有“特供”。
供给标准内的个人生活部分和机关的杂支部分,始终保持着较低的水平,因而许多问题未能得到合理解决。
1952年3月政务院颁发了《关于全国供给制工作人员统一增加津贴的通知》,并附《各级人民政府供给制工作人员统一增加津贴后每人每月开支计算标准》,从同年3月起试行。
后来又多次增加津贴数。
原“小灶”(高干待遇)的每月伙食标准定为222;600元,“中灶”(中等待遇)的伙食标准定为163;600元,“大灶”(基层待遇)的伙食标准定为100;600元。每月服装标准不论级别一律为41;600元;医药费不论干部或勤杂人员,每人每月平均15;000元,归各机关掌握调剂。
大为增加高级领导干部的津贴标准。最高3;600;000元,最低41;000元。这是从供给制走向货币工资制的一个过渡阶段。(老人民币1万元合新人民币1元,约合今10—12元。)
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工资单位(1)
半个世纪以前,“工资分”或“工薪分”是一种以维持基本生活的吃穿用实物为计算基础、折合人民币支付的工资计算单位。首先在东北和山东老解放区施行,不久便推广到全国各地。这样做的原因是几年来物价经常上涨,老人民币随着贬值。
为了使职工收入有所保证,1948年3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发布公营企业、机关统一实行的战时工薪标准。
而“工资分” 或“工薪分”的基本定义,就是两个成年人(一对夫妇双职工)每月维持最低生存限度的必需消费量为100(每人50分)。这100分在全国各不同地区的差别。
这个标准按“工薪分”计算;每个工薪分的含量包括五种基本生活必需品:米、布、油、盐、煤。在某种程度上,这跟老百姓一般口头常说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四件相符合,“民以食为天”嘛。而吃饭问题加上“布”就是“衣食”的基本生活必需品了。具体说来,在东北地区这“米、布、油、盐、煤”五部分的比例是:
二等高粱米斤(公斤)、解放布尺(米)、豆油斤(克)、精盐斤(克)、中等煤斤(公斤)。
每人每月生活基本费用50分的价值相当于——
高粱米80斤(40公斤)、加上解放布30尺(10米)、加上豆油斤(625克)、精盐斤(625克)、中等煤170斤(85公斤)。折合今人民币大约200元左右。
在1948年的东北地区,每人每月的工资标准为:
技术工人、下井矿工、有损健康的化学工人,最高110分,中等77分;
一般重工业工人,最高100分,中等70分;
一般轻工业工人,最高90分,中等63分;
大学校长,教授及文化专门技术人员,最高110分;
中学校长、教员、专署科长以上及与其相当的职员,最高100分;
小学校长、教员、县府科长以上及与其相当的职员,最高90分。
如此工薪标准,显然是很低的;而且将脑力劳动者跟体力劳动者的工资待遇,一律扯平。
1950年8月,武汉市军管会公布了《国营企业薪资调整方案》,规定以“工资分”为计算单位,最低工资60分,工人的最高工资为200 分,职员的最高工资为400分。
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