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第2/4 页)
口气。攻克锦州後,毛泽东说:“部队精神好,战术好,你们指挥得当,极为欣慰。”(28)。
10月17日,毛泽东指示,下一步行动应该西进打锦西和葫芦岛。
林彪好像又犯了老毛病,19日建议回师东进,吃掉廖耀湘这条大鱼。
毛泽东立即覆电,“完全同意”。
刚吃批评,又唱反调,看准就说的林彪,也真够个性的了。
是打锦州打出了自信?那自信应该是毛泽东的。
那时候,毛泽东和林彪,整个共产党人万众一心。
林彪有几员得意的大将,毛泽东的大将更是非同寻常。林彪靠他们纵横黑土地,毛泽东靠他们打天下。而在黑土地和後来的平津战没,以及进军西南,毛泽东主要靠的是林彪。毛泽东再天才,单枪匹马也不能征服中国。毛泽东巨大的魅力,不仅表现在对流血的政治的透视和骂驭,还表现在对他的大将的了解和统帅。从井冈山到现在,毛泽东对林彪是深知其人,深爱其才的,当他由衷地赞叹著“甚好”。
“极好”、“完全同意”时,那心头,大概是免不了再叫几声“这个林彪”的。
“活思想”确是活的
“打仗是要有三分冒险的,一般说来有七分把握加上主观努力就可以投入战斗,就可以打胜仗,要想有十分把握才投入战斗,那就没有几仗好打的,那是打老爷式的仗,必然会丧失战机。”(29)。
同样意思的话,林彪在黑土地上可没少讲。
“此次锦州战役,可能演成全东北大决战,可能迨戍收复锦州、长春和大量歼灭沈阳出梭之敌的结果,”(30)
同样意思的话,攻打锦州前,林彪讲过几次。
林彪迟迟不南下,兵临城下又犹豫一下,就是因为充分看到锦州牵一发而动全身,“可能演成全东北之大决战”。
林彪的顾虑是有一定道理的。
关门打拘,狗能不跳墙?卫立煌和傅作义能不拚命增援?万一久攻不下,四平好退,长春易撤,锦州就难了。敌人两头夹击,交通线一断,即便部队能走,重装备怎麽办?那可是共产党千辛万苦积攒的家当呀!这些家当丢了,辽沈战役拖後一年不说,而辽沈战役一拖後,淮海和平津战役也就难提起了。
实际上,锦州未攻克前,这种前景始终是很严峻的。
31小时攻克锦州,国共双方都没有想到。对于大练兵效果,“攻城军”和“爆炸军”的威力,林彪没想到是有些失算。但是,对于敌人在战役期间犯的错误,那是事前谁也难以预见的。
如果廖耀湘出沈阳就直奔锦州,10纵会怎样?如果廖耀湘在东边打,塔山援敌士气会不一样,锦州守敌情绪也会受到影响,31小时能攻克?共产党两头忙火,还能那样从容?
然而,就像直到今天还有人说“八·一五”後确实可能会出现一个“和平民主新阶段”一样,林彪的“活思想”再有道理,也被前进着的历史否决了,将死了。
历史的大手笔是毛泽东。
退到松花江以北前的大手笔,是谁呢?
做人难?做神难?
第26章 内战中的内战
沈阳。北平。葫芦岛。“美龄号”频繁起落,“重庆号”往来驰骋。
毛泽东和蒋介石,都想在锦州决一雌雄,住西柏坡的毛泽东,只能用电报做林彪的思想工作。
武装到翅膀的蒋介石,亲自与卫立煌等人面谈,还未开打,国民党自己已经乱套了。
蒋介石的难唱曲
蒋介石先要撤退东北——这正是毛泽东所担心的。
后来又要东西对进,决战锦州——这正是林彪所忧虑的。
蒋介石并不白给。
孙子说:“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得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蒋介石丢掉东北,白白断送了一个精锐的战略兵团,正好犯了这五条。其中最关键的是上下异心,将不用命。
各吹各的调
从1948年2月起,蒋介石或派人与卫立煌商讨,或亲自召见卫立煌,反反复复就是一个主题:将沈阳主力撤至锦州。
蒋介石看得明白。
他要连这点也看不出来,後来大概不会把台湾经营成那样子。
打了两年,“攻”打成“守”。而且只能依靠战略城市重点防御,战略上的防线各个孤立。孤悬在黑土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