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2/4 页)
能低头呻吟,无法放出像长江纤夫那样的高亢号子。走一步,“哼!”走一步,“哼!”前额和脖子上青筋暴突,汗如雨下。
当长长的纲绳完全上岸,两侧网衣接近浅滩,一个他们称为“镇卡”的岗位出现了。鱼网上岸时,网底随绷直的纲绳渐离水面,造成走鱼的空隙。这时就需要有人将抬头的网底压住。这是一项技术性强、极其繁重又充满危险的工作。它一般由身强力壮又经验丰富的老渔家担当。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二五、这水太嫩了(3)
一边是秦天,一边是顺子,兄弟俩扛起这义不容辞的工作。
虽然已经红日泱泱,霜后的湖水仍然寒冷彻骨。秦天已是一块不停淬火的钢铁,一会儿汗流浃背,一会儿又寒入骨髓。他们站在齐腰的水里,曲背弓腰,用双手掣住网的底纲,抗住巨大的上抬的力量。这样,几乎就只有背脊和屁股暴露水面。脸孔挨着起伏跌撞的波浪,必须讲究呼吸,以免呛水。
鱼群现在完全成了瓮中之鳖。随着水面一尺一寸地压缩,一个个危险、大难临头的信号在鱼群中反复、迅速传递,它们下潜上蹿,掀起阵阵紊乱不堪的、杂草般的浪花。它们朝网上撞,朝泥里钻,无可奈何时便愤怒地腾空而起。几条,几十条,上百条鱼,摇头摆尾,在阳光下闪动银粼粼的身子,劈啪而起,在空中紧张四望,然后颓然地重重地甩了下来,叭啦叭啦,飞花溅玉。空中失败了又从同类密集的躯体间钻缝觅路,不能忍受太多无奈无声的呐喊,又一次拼尽全力跳跃,渴望长出翅膀却一时长不出翅膀来,只能痛苦地下坠。尽管头晕眼花,稍歇片刻又开始上穷碧落下黄泉的逃生大混乱。
鲤鱼、青鱼、草鱼这些形体较大的鱼跳跃得很雄壮激烈,却因过于笨重不能频频跳跃。鲢鱼、鳙鱼跳跃最高,带着呼啸,扁扁的身体在空中就像战场上片片翻飞的大刀,寒光闪烁,气势逼人。它们也不能持久,但为数最多,你无法辨认它们是张三李四。它们有时数十条同时跃起,青花花的水面顿时被它们反射的阳光辉映得一片惨白,身下带起的水柱仿佛刹那间拔地而起一片水晶森林。这些大鱼纷纷跃出时,似乎在互相呼唤,不时有嘶嘶叽叽的鸣叫,互相碰撞,接着一起昏头昏脑掉下去。
毛花鱼、游鱼、鰟鮍鱼就景象不同,它们始终是上层水面最浮躁顽皮的一类。它们几乎不再游动,纯粹只在那儿蹦跳。随着大网前挪,它们也蹦跳着前挪。虽然不能创造雄壮激烈的场面,但它们是无数没有约束的蝗虫,跳得不高,却密集得让人眼无法辨认。只觉得水面就是它们,它们就是水面,是颤抖的、痉挛的、开花的、膨胀的水面。它们的声音非常细密,正是一锅爆炒的豌豆,在尽情分裂,在细纷纷地爆炸。它们身体和它们激起的水花,形成厚厚一层雾障,沉甸甸地,斑斓无比,畅快无比。
水面的动静可以看到,水下的动静就无法观察了。
那些鲇鱼、才鱼、河鳝(黑鳝和白鳝)、沙鳅,以及河虾、螃蟹,它们在水底创造着同样迷人的风景。
它们像玻璃窗前的蚊虫,密密麻麻麇集渔网内侧,盲目地、亡命地向网孔钻去,一次次用滑溜溜的嘴来咬。除去极侥幸者偶尔逃生,多数只能朝泥里窜。黑头黑脸地扭摆身体,尾巴搅动泥沙,掀起团团昏暗的泥尘。但是,扣入淤泥的网脚携着泥沙从容不迫地前行,稀泥翻转着滚滚向前,它们便随着泥团翻转,结果被一层层挤压,越来越筋疲力尽,还被沙石枕得皮开骨折。
渔场中这么热闹,这么一片混乱,是不是也有置身局外,处变不惊,相机而动以求一逞的家伙呢?
有最大的鱼,几十斤甚至上百斤一条的大鱼,它们轻易不动弹,随着水流,感觉网的挪移,缓缓地、略微摆摆尾巴和胸鳍,完全不动声色地移动。
其实在发现被包围的时候,还在深水区,它们就向大网发动攻击了。后退一段距离,突然摆尾冲击。网朽了,它就逃了,网结实,它就只好龟缩一旁,静候时机。
现在,这网里确实有条大�鱼。纺锤形身体,硕大圆滚,肥壮有力。一般鱼没有牙,但�鱼有牙,它是最凶悍的淡水鱼之一,常以其他鱼类为食。
这条大�鱼悄悄地、如同一段半沉的木头,一动不动挨在“U”网口前端。网在它身边一寸一寸地拖上岸,其他鱼类在它周围穿来窜去,上面跃水,下面扒泥,热闹非凡,而它岿然不动。
顺子在网口右侧弯腰撅臀地“镇卡”,双手压住水下强力上抬的网底。虽然习惯水下作业,但湖水冰骨,渐渐地手脚麻木得不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