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页)
水,内心涌动着思亲念祖的情愫。一大早,毛泽东给父母拜坟后,赶往韶山水库游泳。途经毛氏宗祠时,毛泽东说:“管他三七二十一,我得进去鞠几躬。”走进祠堂,他在祖宗牌位的敦本堂前三鞠躬。转到达家庙毛震公祠时,毛泽东又要进去看看。“先祖牌位到哪去了?”毛泽东问。陪同的人说将它们烧了。“你们这样有得柴烧?!”毛泽东脸上写满严峻,口气严厉:“菩萨是迷信,应该打倒,烈士墓和祖宗牌位是纪念。要不信迷信,至少也要到50年以后。”
今年是2009年,距1959年刚好50年。迷信“倒”了,祖宗还念着。
毛太华是韶山毛氏的祖宗,其故里在江西。明朝朱元璋建立政权后,为恢复、开发湖南,也为奖励将士,遂令他们跑马占地,马蹄所达之土地全归跑马主人所有。毛太华夫妇及两个儿子被分配到湖南湘乡县城北门外的绯紫桥居住,并分得田产。毛太华死后几年,毛清一和毛清四离开了湘乡绯紫桥,迁至湘潭七都七甲,即今闻名天下的韶山。
如明初统一战争一样,明后期的湘南、湘西农民起义和民族起义,明末清初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余部在湖南的抗清斗争,清初统一战争等等,这一系列的战争导致了湖南人口剧减。在地广人稀的情况下,明清两朝政府都采取了招降流亡开垦荒地的政策,大量移民涌入湖南。其中,在江浙皖闽赣中,江西人最多。移民的到来,造成了“主客矛盾”,即移民与本地土著居民的矛盾。同时,也有移民与移民之间的矛盾与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建祠堂与建好祠堂,移民有不同于本地人的心态。宗祠是慰藉之所,背井离乡,这是他们对故乡与故人思念的物质标本。祠堂可以更好地协调内部矛盾,在土著与移民以及移民之间的争斗与竞争中取胜。表现了丰富深邃的古老的文化哲学精神。由此,湖南地区的村落中各姓各宗支宗祠建筑遍布,是移民散居以后增强族亲凝聚心理的强烈反映,也是移民门第观念,以郡望自矜,光宗耀祖心理的袒露。
关于住:包容全是胆识人(10)
长沙市宁乡县高氏祠堂始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系高氏迁宁始祖孟宗公第三子之支祠。祠堂为青瓦土木结构四合院建筑,建筑面积989平方米。戏楼两侧的墙壁上,还保存有清光绪四年(1878)至民国时期长沙同和班、清盛班、南楚武麟班等戏剧班在此演出的《二进宫》、《长坂坡》、《弘庵寺》等7个戏曲名单。
位于郴州嘉禾县普满乡路下坪村的刘氏宗祠。始建于清代。祠堂为砖木结构,青瓦硬山顶马头墙。建筑布局合理、大气。浮雕、彩绘、镌刻工艺精湛。宗族的等级制度等用不同文体以对联的形式镌刻在祠堂的十二根石柱上,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在郴州嘉禾县平世欧家村,有座已300年历史的老祠堂。欧氏祠堂里保存完整的古戏台,壁檐彩绘、木雕石刻,精致素雅、栩栩如生。
永州骆铭孙村位于新田县金盆圩乡南部,骆氏先辈明初洪武年间已生息于此,共670余户2500余人皆为骆姓。村中建筑以骆氏公祠为最。公祠占地1.2亩,前有天井,后有大厅、神坛,两侧为厢房。公祠前门牌楼结构复杂,制作精美,飞檐斗拱,气势恢弘,牌楼上“楚南望族”四个楷书大字大气磅礴,显示出骆氏家族的显赫地位。
天下的村庄温馨的家园
在与时光对抗中,人是第一的,家是第一的。
一栋栋高门大宅渐次衰旧败落,堂皇转眼凋零乃成自然之势,不过,仍不失为一种世族文化散落在小镇在乡村的标志。另有一种与世族、官绅无关的人,他们来历不明,混迹于民间,但显然又与土著人隔了一层。他们将高屋深院建在僻远的角落,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架势。虽然到了后来,这些古老的大宅院可能无奈地衰落于晨钟暮鼓之中。但一遇春风,又像割了的青草一样,葳蕤勃发……湖南人的居室前景就如湖南人的命运,总有着多个未来。
中国现存最大的古村落张谷英就是一例。
一座历经600余年,仍风韵犹存的高门大院,清一色青砖乌瓦,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拥有1732间房屋。张谷英屋宇绵亘,檐廊衔接,如一条青色巨龙,环龙形山蜿蜒二里之遥,又俨然一个壁垒森严的城堡,一个遗世独立的小王国。
张谷英大屋选址也很有讲究。四面环山,地势北高南低,渭溪河水贯穿全村,“金带环抱”,是“风水”之最佳。大屋四周丘陵起伏,重峦叠嶂,如一道天然的屏障。600余年,由于地形的保护,张谷英村一直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