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部分(第1/4 页)
第一区政治主任宋劭文(共产党员),驻五台。辖五台、崞县、代县、繁峙、灵丘、广灵、浑源、应县、山阴、怀仁、大同、阳高、天镇、定襄、盂县、平定、寿阳等17县。
第二区政治主任杨集贤(旧派,后为郭挺一),驻岢岚。辖岢岚、静乐、忻县、宁武、五寨、神池、河曲、保德、偏关、朔县、平鲁、左云、右玉等13县。
第三区政治主任薄一波,驻沁县。辖沁县、沁源、安泽、黎城、襄垣、武乡、和顺、榆社、辽县、昔阳、祁县、太谷、榆次等13县。
第四区政治主任武灵初(后为张隽轩,均为进步分子),驻岚县。辖岚县、方山、中阳、离石、临县、兴县、孝义、介休、平遥、阳曲、汾阳、太原、徐沟、交城、清源、文水等16县。
第五区政治主任续汝楫(旧派,后为共产党员戎子和),驻长治。辖长治、长子、屯留、壶关、潞城、平顺、晋城、阳城、高平、陵川、沁水、浮山等12县。
第六区政治主任张文昂(共产党员),先驻赵城,后迁汾西县。辖赵城、洪洞、汾西、霍县、灵石、石楼、永和、隰县、大宁、蒲县、吉县、乡宁、临汾、襄陵、汾城等15县。
第七区政治主任关民权(旧派),驻安邑。辖安邑、平陆、垣曲、绛县、曲沃、翼城、闻喜、夏县、解县、虞乡、芮城、永济、新绛、稷山、河津、猗氏、万泉、荣河、临晋等19县。
这些政治主任公署的主任,可代行省政府职权,委派县长。这是阎锡山在日军大军压境的特殊形势下,所进行的行政体制改革。
太原失陷后,山西大部为日军所占,阎锡山在晋中区增设敌区工作团,委陈兴邦、薛文教为正副主任,驻阳曲县。晋西南增设临时行政区,委尚因培为政治主任,驻乡宁县。将附近各行政区所辖县份划归该团、区领导,各辖11县。
1938年2月,阎锡山将各行政公署改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政治主任改为督察专员。同时,调整行政区域:从第三区划出祁县、太谷、榆次,从第四区划出阳曲、太原、徐沟、清源、交城、文水等共9县,设置第八区,由陈兴邦任专员,驻古交。从第六区划分出吉县、乡宁,从第七区划出新绛、稷山、河津、万泉、荣河、临晋等共9县,设置第九区,由尚因培任专员,驻乡宁。
阎锡山这一行政机构改革意在通过这些专员公署巩固其县以下基层政权。但万没想到这一改革,客观上为*掌握山西地方政权,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全省9个公署专员中就有4个(即宋劭文、薄一波、戎子和、张文昂)为*党员,105个县中,有62个县的县长是由共产党员担任的,还有约20个县的县长是由进步分子担任。这样,共产党等于控制了一半以上的政权。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二、“非常时”“非常策”(12)
散论“民族革命战争”
阎锡山作为地方实力派,不仅掌握军政大权,割据一方,而且“有自己的一套可以自成体系的理论”。
全面抗战爆发后,为了保卫山西,阎锡山于1937年8月16日,在绥署省府扩大纪念周的讲话中,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口号。他说:“我们此次对日抗战,不是国与国的战争,也不是民族与民族的战争,而是民族革命的战争。……是为求我们民族的解放与国家的存在。” 时隔两日,他又说:“在此生死存亡关头,惟有发动民族革命战争,举我全力作最后之一拼!”
阎锡山这一口号,尽管较为抽象,是“一种模糊的要求与愿望”,但是,它表明阎锡山已认识到抗日战争,不仅仅是山西的问题,而是全民族范围的问题。正如张闻天当时所说:“拿‘民族革命战争’的口号代替‘守土抗战’的口号,是表示阎先生的政治思想又前进了一步。这种进步是值得赞扬的。”
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尤其是八路军游击战争的影响,阎锡山逐渐发展了“民族革命战争”的观点,并成为其抗战时期的主要思想之一。
关于抗日战争的性质,阎锡山认为日本经过70年的维新运动,是个强国,而中国“则因已过百年来当国者的遗误*”,自然是个弱国。“日本军阀,对华用兵,其目的在用武力压迫我们,要屈服我们,统制我们,使我们亡了国。” 而中国的对日抗战,是为了抵抗侵略,求得民族的解放与国家的存在,因而,中国的抗战属于民族革命战争。
关于抗日战争的途径,阎锡山认为“政治上要动员全体民众,予以严密的组织和训练,使男女老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