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页)
相结合的产物。
在写《赵氏孤儿》中这几个相关人物的时候,我不止一次想到包拯和庞籍(就是那个大奸臣庞太师的原型)。宋朝的历史资料留存至今的比较丰富,其中有不少部头很大的流水帐,如《续资治通鉴长编》、《东都事略》等,要拿它们当书读是很凄惨的事,可以说一百个人九十九个不爱读,唯一爱读的那个要写博士论文。但这样的书,其实是“真实”的典范,因为举凡造假的,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总不会做许多无关主题的无用功,这世界上有造借据的,有造遗嘱的,最多也就造个血肉丰满的故事。造一个百八十年每月每天发生的琐事,不可能。
我不需要写博士论文,自然不肯纵向地去啃这些流水帐,但想到了包拯和庞籍,就临时横向啃了一番,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庞籍是一流的政治家,那包拯就在二三流之间。不相信我的结论,你可以自己啃一下——横向啃还是不算很费力的,但我相信,你很难啃出一个跟我完全相反的结论。
赵氏孤儿的事件年代更久远,但情形却差不多:真实和流传互相矛盾,真实有真实的依据,流传有流传的现实。我们的祖祖辈辈已经深入骨髓地相信这个故事的戏剧版,你忽然去颠覆它,说“真实”应该如何如何,能成功吗?我想不能。因为更多的人,更欣赏这样一个忠义双全、惊险刺激的传奇故事,而不是无味甚至无聊的“真实”。
这种大多数人的品味,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史实,甚至也是一种现实。
二百多年前,一个名叫曹雪芹的先生把这一切归纳为一副对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赵氏孤儿”考辨(1)
郝良真、孙继民
据《史记》卷四三《赵世家》(以下简称《赵世家》)记载,赵氏先祖在晋景公三年(前597)曾遭族诛之祸,赵朔遗腹子赵武在公孙杵臼和程婴的佑护下侥幸免祸,后赵武长大,依靠韩厥等人的支持恢复了赵氏宗位。这个历史故事在宋元之际被改编成剧本《赵氏孤儿》,从此广为流传,几乎妇孺皆知。但此事具有多少真实成分?学者们的看法并不一致。清万斯大《学春秋随笔》认为:《赵世家》所载“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合之《左传》所载,确为可据。盖当时因(庄)姬谮讨同、括,遂并治弑灵一狱,追论赵盾,欲灭其家。武方幼稚,从母匿公宫幸免”。清沈钦韩《春秋左氏传补注》依据《左传》宣公二年所记又认为:“赵盾以赵括为公族大夫,为赵氏宗族之主,此时赵括被杀,赵氏宗族祭祀随之废弃,故后文韩厥有‘无后’之语。以前赵武依赵括,括被杀,无所依归,只得随母在舅父家畜养。”今人杨伯峻不赞成万斯大、沈钦韩的观点,称“此两说似均难足信”,并进一步说:“《赵世家》记载赵氏被灭与赵武复立,全采战国传说,与《左传》、《国语》不相同,不足为信史。”(《春秋左传注》鲁成公八年条。又,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卷二三晋景公三年条亦认为,此事“妄诞不可信,而所谓屠岸贾、程婴、杵臼,恐亦无此人也”云云。)《山西师大学报》1987年第2期所刊杨秋梅《“赵氏孤儿”本事考》也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新看法,但仍有可商榷之处。万斯大、沈钦韩认为赵氏孤儿一事疑信参半,杨伯峻先生认为是全采战国传说。为了弄清其中真相,还其历史本来之面目,有必要对史籍所载赵氏族诛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与考订。
第一,关于赵氏族诛与赵武复立的时间。《赵世家》、《史记》卷四四《韩世家》(以下简称《韩世家》)称屠岸贾灭赵氏家族一案,是在晋景公三年(前597),十五年后,亦即晋景公十七年(前583),又复立赵孤儿赵武。但《春秋》、《左传》、《史记》卷三九《晋世家》(以下简称《晋世家》)等所记不同。《春秋》鲁成公八年载:“晋杀其大夫赵同、赵括。”《左传》同年条记载此事更为具体,其云:
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原、屏将为乱”,栾、郤为征。六月,晋讨赵同、赵括。以其田与祁奚。韩厥言于晋侯,曰:“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乃立武,而反其田焉。
原、屏即赵同、赵括,武即赵武,成季、宣孟即赵衰、赵盾。《左传》并记赵同、赵括被杀是在鲁成公八年(前583)六月,时间更加具体。《晋世家》景公十七年:“诛赵同、赵括,族灭之。韩厥曰:‘赵衰、赵盾之功岂可忘乎?奈何绝祀!’乃复令赵庶子武为赵后,复与之邑。”《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晋景公十七年条亦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