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5 页)
的问题。 中国文化比较鼓励当官, 官本位思想较重, 认为当了官什么都有, 当官就有资源、有研究资金。 几千年考八股文都是为了当官。 在这种文化影响下, 人们不重视个人兴趣, 使得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没有太多科技创造发明。 现代的中国社会, 每个人的人生选择还是掺杂很多家庭、 社会的因素, 并不是从兴趣出发, 而是在传统概念的基础上寻找好的出路。
前几天有个学生请教我要不要选生物作为以后发展方向, 说现在学生物没有好的出路。 我答复他, 如果就找工作而言, 你的说法可能是对的, 但如果是寻找自己的兴趣, 完全是不同的事。 美国当代教育最成功的一点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他们按照兴趣走。
美国小学到大学没有排名, 每个学生有自己的特点, 量化的分数不能说明很多问题。 等学生考虑未来工作发展的时候, 学校也会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特长。 我对实验室的研究生说, 如果你对这个行业没有兴趣, 请不要来。 就像谈恋爱一样, 你一旦爱上了你的研究, 什么脑筋动不出来?各种办法都会有的, 这样才能出成果。 如果别人强加给你, 是很难成功的。
我们耶鲁医学院的学生里绝大多数不是应届毕业生, 是工作了两三年再回来攻读学位的学生。 他们的人生目标比较清楚, 再回来读书也比较成熟。 我们培养了那么多学生, 这些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成功概率比较高。 中国学生认为大学毕业, 就该顺理成章读研究生, 像比尔盖茨那样的中国人是不多的。 哪个中国孩子敢在清华读了一年就不读了? 自己创业, 父母这一关就很难过。
美国记者采访我的时候, 也问我小时候是什么让我对遗传学特别感兴趣。 我说你要听真实的故事, 而且是适合美国模式的故事。 我那个年代, 如果高考能考上杭州师范就很好了。 当时老师说5个志愿里最好的大学也要填一个, 于是我填了复旦。 选专业的时候看到遗传学, 问父亲这是研究什么的, 他不知道, 问老师不知道, 问邻居也不知道, 谁都不知道, 就选了它。 中国那个年代很少谈兴趣, 但在现代社会, 发掘自己兴趣很重要。 对于留学生而言, 更要知道自己去美国做什么。 美国教育有几个层次, 前50位的大学是精英教育, 其他后面的学校层次较低, 去留学的意义不是很大。
曹: 有很多中国学生很迷茫, 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什么地方, 只是想先去了美国再说。 如果就为了成功地去美国读个好学校, 中国学生申请医学院被录取的概率是不是会更大?
许: 医学院资金多, 招的人也多, 可以先看看往年这个专业录取中国学生的情况。 虽然有资金来源, 但不是所有的资金都可以招外国学生。
曹: 也有中国人认为兴趣要建立在温饱的基础上。 美国经济发展得好, 社会福利好, 所以可以考虑兴趣。
许: 有一定道理。 统计学上有很明显的数据, 最有创新能力的人是中产阶级的孩子, 他们温饱无忧。 但特别富有的家庭里的孩子就不行, 那些人没有动力, 什么都来得太容易。 我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我们刚才没探讨, 就是你的职业是否能让你快乐。 不是每个人的人生理想都一定要有多么伟大, 但至少应该追求快乐。 历史上成功的人大多对自己做的事情有一定兴趣, 你要让自己人生快乐, 一定要选你感兴趣的工作。 我觉得这一点在欧美的教育中最成功, 一个人快乐了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创造的东西自然会对社会有贡献。 快乐的人周围的人也会快乐, 不快乐的人走到哪里都会带去负面影响。
曹: 我觉得美国这个民族很重视个人快乐, 但我们的民族并不重视这一点。
许: 一个民族的个体不快乐, 对民族的发展是不利的。 你早晨睁眼到晚上闭眼, 你日常用的东西有多少是中国人创造发明的?空调、 电灯、 电话、 电脑、 微波炉……都不是中国人发明创造的。 我们应该为中国民族骄傲, 中国人确实挺聪明, 但中国人对人类科技的发展贡献不大, 中国人将来在世界上要有竞争力, 如果没有创造力只有廉价劳动力是不行的。 以前我们的文化鼓励民族自尊心比较多, 今天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缺什么, 怎样在下一个时代的世界竞争中有所作为。 电子书 分享网站
Life Is a Miracle(4)
曹: 耶鲁和中国的联系历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