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2/3 页)
体为泰山附近的章丘,后来山东日照地区也有黑陶发现。与以上不远处的另外一个临海省份江苏在同期也有一个著名的古代遗迹:良渚文化,这里也发现有黑陶。
在稍晚一些时间里,河南、山西、甘肃、南方长江流域都有黑陶的零星发现,但总体还是山东的黑陶最多最发达。
黑陶文化是一个谜。不仅它起源哪里不清楚,而且它后来还失传了。
黑陶的特点是轮制的出现之后快轮的使用,它标志着一种新技术的应用。黑陶的主要品质特点是黑、光、亮、薄。最薄的可达到毫米 ,这在几千前年前是一项非同寻常的技艺。同时,黑陶的烧制工艺也很特殊,不是自然烧制就可以达到黑的效果,而是在一定的高温之下利用渗炭工艺才可以形成“黑陶”的独特效果,选料与火候都极其讲究,光亮则是打磨的效果。后来这个工艺失传,今天一些专业人员花费了十几年时间又研究出来现代的黑陶工艺。
所以,许多中国人认为这个黑陶工艺外面的世界是不可能有的,因为它与红陶不同,不是自然而得。中国人又一次认为黑陶是中国独有,并且经常看到有人据此得出“中国文明独立起源”的仓促谬论。假如我们在中国之外的古代地区发现了同样的黑陶那将意味着什么呢?答案很明显:不仅破除了这个基础之上的独立说,而且提出了“同源”的嫌疑。
比中国早或者同期的黑陶世界上其他地区也有,比如印度等地,但最出名的一个史前黑陶文化却在地中海上。
与中国人认为黑陶是中国龙山文化的代表一样,地中海地区以黑陶为文化代表的地区就是曾经占据了大半个意大利并长期盘踞在意大利半岛西部和北部的一个古国:伊特鲁西亚(Estrucia)。意大利的古代历史一般从伊特鲁里亚的历史开始讲起,之前意大利再无“历史”可言,之后则是众所周知的古罗马。
结合腓尼基人在神话与历史中逐渐向北方以及欧洲移动的轨迹,我认为探索一下伊特鲁西亚通过腓尼基人可能与山东之间产生的关系是非常及时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既然黎巴嫩的西顿在3千多年前就拥有了从中国而去的丝绸,那么一些黑陶工匠在两地之间交流也是顺理成章的逻辑。既然我们知道腓尼基人曾经迁徙至地中海北岸地区,那么某些黑陶工人跟随过去也就不是什么意外的问题。在这里我无意求证先后问题,我的目的在于说明伊特鲁里亚人与中国古代鲁人之间的关系。
伊特鲁里亚的黑陶不特与中国山东的黑陶一样属于黑陶,不仅技术一样,而且美学追求也很相似,其品质特点同样为黑、光、亮、薄,他们的装饰完全一样:要么完全素面,要么只有简单的划条,要么饰以环形凸条。两地的黑陶象是一个师傅教出来的两个徒弟。他们的主要差异在于把柄上的不同,并且,龙山文化的兴盛期在大约4000多年前,伊特鲁里亚的兴盛期在2700年前。
我现在还想起来意大利北部山区的建筑以前就曾经因为与中国的羌族文化的接近而引起过我的注意。而这一次则是因为两地的黑陶。到底两地之间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有关伊特鲁里亚的起源目前有几种不太统一的意见,还在探索之中:一种意见认为伊特鲁里亚是从铜石并用时期一直发展到人们常说的伊特鲁里亚历史的,也就是一种“自古以来”的当地起源说,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1000年。其鼎盛时期在公元前7世纪前后,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时期。黑陶是鼎盛时期的主要文明标志。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他们是著名的希腊皮发斯基族人(Pelasgians)或者“海上民族利姆诺斯人”(Sea Peoples of Lemnos,在希腊一个小岛)的后裔。皮发斯基文明是一种综合文明,并且这个文明带有明显的(犹太)圣经文化背景,后来他们成为腓尼基人的一部分。“Pelasgians”与“Tyrrhenian”这两个词汇实际上可以置换使用,而Tyrrhenian又可以与Etrucia置换。
Tyrrhenian牵连出伊特鲁里亚人的祖先来自希腊或者小亚细亚的一个故事:传说在希腊或者小亚细亚有一个古老的王国Lidia,那里曾经发生过连续18年的饥谨,在亡国的边缘国王把国家的人口分为两半,让王子带领一半的国家外出寻求生存的机会,而他自己则留在原地。王子用船把他的人民与财产带到了意大利半岛的北部发展为一个新王国,Tyrrhenian就从这个王子的名字而生。这个说法来自古代希腊的历史学家的著述,许多人认为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