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页)
世家,门风端正,文墨不断,子孙出息,数代不衰,就算家族中没有爵位,那些有爵之家也不敢轻视。何况林海如今不等家族沉寂,就已经从科举入仕,哪怕他的后代没有继续做官的,这样的家族只要读书的种子不断,那么这样的人家就不会沉寂下去。
如今四海无战事,天下太平,皇帝正需要文臣治国,武将的地位早已同打天下之时不可同日而语了,已经一降再降,若是想保持家族昌盛不衰,就算是武将世家也得有子孙科举出仕。否则一个顶着爵位的武将家族无法维持长久!
翰林学士清苦,清寒,清贫是真,可是也清贵。翰林为政府储材之地。历朝历代都有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本朝亦不例外。故此翰林院被称“储相”培育基地,以林家的背景和林海的学识大有机会平步青云。况且林家五代单传,家资饶富,翰林院清贫不清贫,于他根本无干,他家里又不指望那几两做官的俸禄过日子。
史老太君不明白丈夫为什么说林海入翰林为官到底有多么好,也不明白丈夫是如何苦心孤诣才为贾敏定下这么一桩对女儿对家族两厢都有利的亲事。只是如今亲事已经定下,就算她再反对也无用。毕竟如果退亲,吃亏的是女方,届时不仅违逆了丈夫的意思,女儿顶着个退亲的名声,想再找哪怕如林家这般“差”的人家都难。
既然事情已经成了定局,史老太君就算心里再不情愿也要为贾敏备嫁。因为她瞧不上林海这个女婿,少不了在贾敏耳边唠叨。虽然贾敏读书识字,也曾请过宫里的嬷嬷教导过世家的规矩和礼仪,但是所受的教育与书香世家的教育无法一争长短,况且女子不比男子,在学习中对于政治历史教育基本上不会涉及。再加上年纪幼小,不曾经历世情,见识所限,自然不明白林家如何这般得父亲青眼。
而本该和她分说明白的母亲只不过略识几个字,不是睁眼瞎子,勉强看得懂账册,虽然聪明,可是终究受水平眼光局限,只知道争内宅之短长。视野的狭小,直接限制了她对朝局及人物认识的高度。
因此从史老太君的口中,贾敏的对她这个夫家的印象是公爹已经去世,只有寡母在堂,祖上曾经有过爵位,不过已然是昨日黄花。丈夫科举出身,不过官卑职小,将来少不得要岳家提携。
等到聘礼进门,因为林家世代书香,行的是古礼,送过来的东西看上去远不如那些钟鸣鼎食的权爵人家的贵重,其实的古书,字画、碑帖、古琴皆是世间难寻的珍品,价值不菲,不过贾家根本看不懂其价值,真可谓明珠暗投。因此史老太君对贾代善口中所说的林家家境殷实深表怀疑,并且把这个疑虑也传达给了贾敏。
带着母亲灌输的对林家的思想,贾敏不可避免的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心态嫁入林家。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林家的简朴低调让奢华张扬的贾敏已然不习惯。除此之外,林家还有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
贾家发迹后,为了不让人称为暴发户,因此以各种形态表示自家的教养与家势,因此其家庭礼节,甚至比一般家族为多为繁,以此下意识地来炫耀门第家风不同凡响。
林家虽然是经年世家,规矩大,可是耐不住人丁单薄,府里内外正经的主子没几个,家常里相处,若按规矩拘泥着,哪还找得出点天伦之乐来。是以只要大处不错,细节也就省免了。
贾敏初来乍到,不明情理,结合母亲的言语,不免对自己的“低嫁”更加确认。本来以林海的家世背景和才干,他官职的迁移根本无需贾家出力,奈何贾敏心中早已先入为主,认为林海有才干不假,但是若无贾家的帮忙断不会迁升的如此快。
林母和林父乃是姑表兄妹。当年太爷留下一双尚在幼年的儿女病逝,被寄居林府的林氏族人欺上门来。太爷爷云游归来,赶走族人,放出幽禁的儿媳。太婆放出来,看到自己“沉冤得雪”,恢复清白之后为表示对夫的坚贞竟然追随太爷而去。
太爷爷白发人送黑发人,强忍悲痛抚养孙儿孙女,无奈他年事已高,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是无法撑到孙儿孙女长大成人的。在大限将道之前,太爷爷将孙儿送到他的莫逆之交翰林院大儒于大人门下,拜其为师,而且还和他的孙女定下了婚事。
和于家有了如此渊源之后,把以和海宁陈家定亲的孙女也一并托付给于家,请其代为教养成人,及至出嫁。这于大人学问精深,人品端直,和太爷爷的多年的交情,让人再信任不过。况且于大人曾任太宗皇帝的老师,如今指点太宗膝下的几位皇子,有此威势,在林海祖父成人之前亦不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