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页)
这两个方面的变化组合在一起时,就会发现,该国的贸易条件将趋于恶化,即生产成本由于国内工资率的上升而提高了,出口价格则因为外部需求的相对减少而下降了,结果其原有的比较优势就会因为其贸易条件的恶化而荡然无存。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一国要保持贸易和经济增长,就必须依靠自主的技术创新来创造新的比较优势,或者是通过创新活动的常规化直接转向自主创新竞争。因此,关于比较优势竞争和自主创新竞争的联系实际上是一种静态和动态的关系,即自主创新是对比较优势的动态调整。从国际经验来看,这种动态的调整过程事实上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方法:第一种是渐进式的,其方法就是“干中学”;第二种是激进式的,其方法就是熊彼特所说的“毁灭性”创造。这两种调整方法的差异既与成本有关,也与收益有关。毫无疑问,“干中学”的投入成本和调整成本都要比“毁灭性”创造低得多。但是,“毁灭性”创造一旦成功,其收益将会比前者高得多,当然,正因为其收益高,所以这种调整产生的风险也就要比前者大得多。
比较优势、自主创新、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3)
比较优势竞争与自主创新竞争的增长与福利效应
成功的比较优势竞争和自主创新竞争都可以导致一国的经济增长和国民福利的增进。但是,我们有必要指出的是,这两种不同的竞争模式在导致经济增长和国民福利增进的同时,它们对就业,从而对收入分配所产生的影响却是截然不同的。
1。比较优势竞争的增长与福利效应
当一个国家能够借助比较优势而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时,就会产生以下几种经济效应:
第一,通过出口本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品、进口本国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品而获得比较利益。产生这种比较利益的源泉就是:一方面,本国出口商品的生产成本要低于外国,但是却可以按照外国较高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出售;另一方面,本国进口商品的国内市场成本要高于外国,但是却可以按照国际较低的价格购买。由此而发生的贵卖(出口)贱买(进口)活动(即国际贸易),也就是进出口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效应(其结果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贸易条件的改善),使得本国可以在不增加要素投入,也不改变本国要素禀赋结构,只需对进出口商品的生产结构加以调整的条件下即可实现收入的增加。
第二,比较优势竞争的规则是一国应当用本国存量最为丰裕,从而成本最低,也是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要素去生产该种要素密集的产品。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可以获得上面所说的比较利益,即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增加本国的国民收入,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它可以增加本国那种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的收入。这是因为:一方面,通过国际分工而增加的需要本国那种丰裕要素投入的产品的生产可以实现该要素的充分就业,并且使得它逐步成为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而导致其价格的上升,比如当这种丰裕要素是劳动力时,那么工资就会上升,劳动者的收入就会趋于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存在着由该要素生产的产品的在国际社会“贵卖”的套利机会,那么这种要素的价格及其所有者的收入也将比没有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时候要更高。
第三,从长期来看,当一国有能力把借助于比较优势竞争而获得的比较利益用于资本积累,那么即使没有技术进步,经济也会发生增长,因此结果就会像亚当?斯密早在200多年前就已经说过的那样:分工、积累和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源泉。
2。自主创新竞争的增长与福利效应
与比较优势竞争一样,自主创新竞争也可以带来一个国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增加和经济增长的效应。一个国家通过自主的技术创新,首先可以导致生产率的提高。在其他条件都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生产率的提高也就意味着成本的下降,而成本下降则会导致本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在本国所面对的贸易条件不变时,出口成本的下降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会导致本国贸易所得的增加。
自主创新竞争所导致的经济增长与比较优势竞争所导致的经济增长在机理上则很不相同。除了人们可以用增加的收入进行资本积累来实现经济增长之外,考虑到自主创新竞争是一种迂回的生产过程,所以一国在选择自主创新模式时,必定会造就一个规模可观的、广义的“中间品部门”,这个规模可观的中间品部门可以包括教育、研发等狭义的中间品生产领域,这些部门与领域的诞生和发展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内生增长。 。 想看书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