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页)
大好处,一是可以享用后宫佳丽若干,二是可以随意封谁的官,罢谁的职。
于是,哲宗封蔡京为户部尚书,蔡卞为礼部侍郎,蔡懋为开封府尹代理。当然,蔡京的儿子蔡翛由于职位不到,难以平步青云,是沾不了此次“青菜”光的。不过蔡京既然成了六部重臣,不久便给四儿子找了个事干,让蔡翛步蔡绦之后进了禁军队里。章惇一次“喜鹊解梦,成就了蔡氏数人,朝中甚至有人误认为蔡懋与蔡京也有什么关系,其实,两蔡非一蔡,并无血缘。蔡京是从开封府尹位上提起来的,京都出了什么事,皇帝居然习惯问蔡京,而不理蔡懋,这让蔡懋心中十分恼怒。
再说大殿之上,“几颗青菜”该封的封了,哲宗又问:“诸位爱卿,谁还有事奏?”
章惇说:“万岁,微臣以为新法推行还有诸多细节要考虑。”
哲宗说:“那各部就讨论一下吧。”
于是,大殿之上议论纷纷,许久,各部尚书、侍郎没有统一口径。哲宗不耐烦了,他担心刘婕妤在后宫等急,便给李宪递了个眼神。李宪扯着嗓子喊:“各位大人,这新法的事到底要商量到什么时候?可不能累坏了万岁爷的龙体啊。”章惇忙说:“万岁,曾大人位高权重,可听听他的意见。”
哲宗说:“曾爱卿,你有什么意见?”
曾布暗骂章惇,瞥见蔡京正面带微笑,沉浸在升官的喜悦中,便说:“万岁可听听户部蔡大人的意见,蔡大人是喜鹊送给万岁的重臣,自应有良策。”
哲宗道:“蔡爱卿,你有何高见?”
蔡京早就看出哲宗坐不住了,于是说:“以微臣之见,可按熙宁之初变法,照例行之。”
哲宗大笑,说:“就以蔡爱卿之意,传旨下去,凡熙宁新法,一概执行,朝廷不再另行新法。”
熙宁是宋神宗赵顼的年号,元年自1068年起,至1077年为末年,共计10年。以王安石在此期间变法而闻名,称“熙宁变法”。熙宁元年(1068年),宋神宗问王安石:“当今治国之道,当以何为先?”王安石道:“以择术为始。”
早在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王安石就写过一篇《言事书》,洋洋洒洒,足有万言,陈述新法思路。王安石当了十几年地方官,对当时大宋的财力、军力、风俗等等,都有所了解,因此,忧国忧民的王安石便慷慨进书,希望能够挑起变法的重担,改变宋国内忧外患、贫瘠衰落的现状。只可惜,当时,仁宗皇帝对王安石的新法并不重视。几年后,仁宗驾崩,英宗继位。英宗也非一个英明的皇帝,只在位四年便追随仁宗而去了。
宋神宗登基后,开始重用王安石,先是让其知江宁,熙宁元年四月,将其调回京城,任翰林学士、侍讲。侍讲就是给皇帝讲经读史的官员,一般由才学出众者担任。当然,除了皇帝,太子也有侍讲官。
与前两代皇帝不同,宋神宗比较开明,而且素有抱负。宋神宗常与王安石谈论历代王朝,非常崇拜唐太宗李世民,希望将“熙宁”变成“贞观”。
一天,宋神宗问王安石:“不知卿所施设,以何为先?”王安石答:“变风俗,立法度,方今所急也。凡欲美风俗,在长君子,消小人,以礼义廉耻由君子出故也……”
两人一问一答,无非是治国最首要的是什么。王安石告诉宋神宗,治国最首要的是改变陈规,建立新的治理方法。
宋神宗本身便是个有锐意进取心的人,所以,听了王安石的话非常兴奋,便问:“卿以为唐太宗如何?”
王安石道:“万岁,要做一朝明君,又怎么能只期‘贞观’之功呢,何不直追尧舜,成就一代圣君。”
宋神宗大喜,但随之又有些忧虑,道:“卿以为,朕之江山,能达尧、舜之清明乎?”
“万岁,有所为如垒台,则功绩自来,有不为如去垒,则功绩自去。”
“哦,怎么讲?”
“万岁若一心为之,再高的峰台,也会一级级垒起来,若无意为之,再高的峰台,也会一级级垮掉。”
“爱卿所言之是,只是,如此说来,朕内心沉重,恐不能达前人的地步。”
“万岁勿忧,尧、舜之明,无非公视听、明是非,正所谓持平碗而水不洒,擎高灯,而路自明。只要万岁以公正判正邪,以法度量是非,那么,国内怎么还会有假、恶、丑?”
“好,说的好。”宋神宗拍案而起,决定变法,做一位继承尧、舜,空前绝后的明君。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