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1/4 页)
词,标榜自己“永以为好”,实则图谋厚报而徇私。这是一种特别工于心计的做法。他将天下的事都算计透了,以“琼琚”作为塞别人之口实的工具。他“报”厚是假,以售其奸则是真。孔子对这种人深恶痛绝,于《诗论》中亦多有揭露。
这首诗或许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现实生活中,还是不要图别人的回报为好,尤其是小心别人的重谢。这种“重谢”即便是在周代礼制中也是不合礼的。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黍离:悲悼故国的代表作(1)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王风·黍离
古人说,读《卫风》,总觉得有种悲观的空气笼罩着。其实,读《王风》更甚。
“王”是指王都(周天子称“王”),周平王迁都洛邑后,王室衰微,天子如同列国诸侯,是为东周之始,从此开始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世代。王都所在地产生的诗歌便被称为“王风”。“王风”多乱离之作,李白就说过,“王风多蔓草,战国多荆棘”。特别是《黍离》一诗,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
著名的“烽火戏诸侯”就发生在此时。周幽王在位,爱上了冷美人褒姒,褒姒不知何故,不喜欢笑,而幽王是个极好玩的男人,怎能看着美人不笑?话说回来,即使是今天,恋爱中的男生女生哪一个不是欢欢爱爱?不笑不正常嘛。作为男人的幽王,也一样,使尽了各种办法,冷美人褒姒还是笑不起来。这种情形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是极伤自尊的,同时也打击了一个男人的雄风。知道这个情况之后,一个大臣给他出了个主意,试试烽火台上的烽火或许会逗美人一笑。古代的烽火是战争爆发的火警,幽王明知,也顾不得了,于是就把烽火当成了今天的烟花,命人点火。四方诸侯看到烽火,立即率部队前来勤王。谁知来到烽火台下,不见一个敌兵,只见漫天焰火,幽王这时才派人告知诸侯,没有敌情,不过是大王在举行焰火晚会而已,你们都回去吧。白跑了一趟的诸侯,只好忍着气,纷纷掉头回走。这时冷美人褒姒见了山下的情景,终于开口笑了。
后人便以为周幽王之亡国,便与这场“焰火晚会”有关,说是幽王拿国事和诸侯开玩笑,以致后来果有战事,再举烽火,诸侯便无动于衷,不来相救了。
实际上,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幽王千金买得美人一笑,足见他也是一个正常男人。偶尔的一次烽火戏诸侯绝对不至于亡国。西周亡国的真正背景其实仍是一场权力斗争。史载幽王与虢石文为御,用事,国人皆怨,这是其一,用错了人,引起了国人的愤怨。“又废申侯,去太子也”,这是其二。因爱褒姒,废去了申后和太子,另立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申侯怒,与僧西夷犬戎攻幽王”,这是其三。申侯是幽王的国丈,你废掉了人家爱女的王后之位,他就卖国勾结犬戎造反。“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这是其四。或许出于对幽王国政的不满,或许还有申侯的收买,诸侯不救国难,或许来不及等到救兵赶到,因为这是内外勾结,进兵自然神速,致使西周灭亡。
幽王死后,虢公翰拥立太子伯服为携王,郑、卫等国拥立原太子宜臼即位,是为周平王。平王与携王在骊山一带进行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战争,直到公元前760年携王被杀,因为宗周都城被兵火破坏得不成样子,加上为了躲避犬戎的骚扰,周平王便东迁到洛阳。
这场权力斗争,虽然以平王胜出,但实际上是两败俱伤,烽火戏诸侯只不过是双方的矛盾公开化而已,最终的结果是周王室自此一蹶不振。东迁后的平王一度还靠郑卫等国接济度日,北边则靠秦国帮助防守犬戎,或者说,唯一的受益人就是秦国,秦国自此开始步入历史舞台。
平王东迁后,一位朝中大夫出差经过宗周都城丰镐一带,亲历从繁华到荒凉的变迁的诗人,目睹昔日的繁华一变而为禾黍离离的景象,再联想到天子失宫,周天子由天下共主沦落为诸侯同列,不禁悲从中来,赋出这首《黍离》。
如今我们不会相信因果报应之说,但历史似乎在冥冥之中确有某种“因果报应”。西周初年,原殷商的大夫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