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部分(第1/4 页)
仍�幼」�浇�囊恍┏�蚀遄樱�炊家阉孀琶鞒�绕鸲��记ㄗ吡恕�
料到是因为这里还处在整个东北的海角,距离腹地比较遥远,以至于人烟稀少,而沈阳一带则是明朝重点统治的地域,一直驻有重兵守卫,而一些原先的小民族不是纷纷迁徙北方,就是早已被几个强大的邻居消灭吞并掉了。
四战之地,果然有他的好处,大连一带竟然不是张灏想象中的遍地都是少数民族,起码未来十几年内,不用担心有异族入侵,那蒙古人更是离得老远,除了几个臣服于朝廷的游猎部族之外,几乎没有太大的威胁。
其实却是张灏想得错的,这整个大连一带,在元朝虚弱时,原本都是朝鲜国趁机占有的领地,但后来被太祖朱元璋一顿恐吓又派出大军出关,吓得朝鲜国王急忙把国人迁回鸭绿江以南。
朝鲜人自然不甘心丢失大片土地,当得知明朝军队北上征伐元蒙余孽时,准备趁明军不备给予致命一击,以至于曾经调集全国兵力,号称十万大军要和明朝来场大战,只可惜,没等出发就被害怕明朝的大臣阻止,所有主战的文臣武将都被处死,直接导致这一带就成了无主之地,被张灏捡了一个大便宜。
说是无主之地有些夸张,起码都是明朝的领土,不过朝廷没有心思经营这里倒是真的,所有军户都是驻守在通往后世黑龙江一线,又因为有户引国策的严格限制,山东那里没有海船,很少有百姓有能力或是敢举家偷渡过来。
看到黑色土地,张灏心情兴奋,这次准备在东北扶持汉人领地,大规模接纳各地流民,因为有了玉米土豆,在辅以番薯小麦和水稻,想必会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
蔬菜什么的不是难题,更何况海底都是海蟹鱼虾,附近海域藏有无数的海蛎子特产,就是这里被称为大蛎弯的由来。
至于玉米等粮食作物会不会因此传入异族那里,成为他们进攻汉族的有力保障,张灏倒是曾经为难过,但只要一想起历史走向,再坏的结局也不过如此,因此张灏最终还是决定冒险一搏。
比起山东,大蛎子弯的气候一样温暖,四季分明,冬日没有严寒,夏日没有酷暑,不过此时的气温还是比后世要寒冷的多,但比起辽东其他地域,已经显得格外舒服怡人了。
身上披着一件貂鼠斗篷,望着岸边黑压压的人群,张灏吩咐水手靠岸,今次过来的海船,全都是自己的船队。
沿着木板当先走下船去,就见码头上站着几位衣衫富贵的中年人,一见灏二爷过来,连同后面几十个人全都跪倒磕头。
“都起来吧。”
张灏含笑说道,望着岸边同时跪倒的几千人,并没有想象中的威风八面,而是一股沉重的责任感涌上心头。
“百废待兴啊”张灏喃喃自语,神色间充满感慨。
“二爷,终于盼到你老过来了。”
管家张二虎神色激动的说道,和身后几位管家纷纷站起,含笑上前簇拥着张灏走至岸边。
不习惯什么演讲,但张灏还是站在码头上,望着下面一群充满朝气的面孔,大声道:“从现在起,这里就是我们的家园,我们汉人的土地,任何异族也别想占有它,我张灏发誓,一定会保护大家的安危。”
一连三日,张灏带人走遍了整个地区,实地考察地形地貌,最令人欣喜的,就是河流极多,又是天然的良港,作为起步东北的粮仓再好不过。
最先迁徙过来的一万多百姓,除了工匠外,挑选的基本都是年轻人,几乎全都是张家收留的孤儿,再就是从陆路迁过来的部族,人数多达二万多人。
一处高地上早已修建好了一座简陋城池,用来抵御可能会遇到的危险,而从南方造船厂挖过来的工匠,则领着族人修建完毕一座小型船坞,用来简单修理往来的海船。
因为人口骤然增加和没有足够的牧草,一时间把几位管家闹得手忙脚乱,幸好事先储存了大量粮食,又有海船源源不断的送来各种物资,不怕马上进入冬季而饿死族人。
张灏并没有设置官吏,而是按照家族军事化来管理,所有十八岁以上的男丁都要训练成军,而妇女除了操持琐事之外,还得学习一些技能,总之一句话,都得为了生存而努力。
孤儿们都要接受教育,将来好作为有用人才为家族效力,为将来大规模迁徙百姓而做好准备,牧民和当地百姓的孩子则要训练成军人,这是必然的选择。
一早,远处简易木房里传来孩童们动听的朗读声,张灏后背双手站在空地上,闻着米粥的清香,问道:“学的都是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