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1/4 页)
胡铁花留给小儿子胡适还有一份至关重要的“遗产”,就是两张言简意赅的遗嘱——给他妻子的说,“ 儿天资聪明,应该令他读书”;给胡适的有云,“教我努力读书上进”。这便是那位伟大母亲育子的精神支柱,这也是胡适求学生涯的灯塔。
1895年2月,胡适3足岁略多个把月,踏进了他的父母之邦徽州府。这块土地历史文化积沉深厚,向有“程朱阙里”(程顥、程颐兄弟原籍婺源,朱熹婺源人)、“江戴桑梓”(江永媝源人,戴震休宁人)、“金紫三胡故乡”(胡匡衷、胡秉虔、胡培翚均为绩溪人)之称,还被誉为“东南邹鲁”。混沌初开的胡适沉浸在如是经典汉学、传统伦理大环境中,潜移默化,起步学涯。
胡适随母一回到上庄,就进了他四叔介如的家塾读书(一共只有两个学生)。他太羸弱了,一根七八寸高的门槛还跨不过去;到了学堂上,还要别人抱他坐上、爬下课桌跟前的高凳。但是因为他已认得近千个字,所以老师不用从世俗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神童诗”之类启蒙开始,而是拿他父亲留下的《学为人诗》、《原学》直接做读本了。“为人之道,在率其性。子臣弟友,循理之正;谨乎庸言,勉乎庸行;以学为人,以期作圣”。“五常之中,不幸有变,名分攸关,不容稍紊。义之所在,身可以殉。求仁得仁,无所尤怨”。“为人之道,非有他术,穷理致和,返躬实践,黾勉于学,受道勿失”(《学为人诗》)。父亲的教导,逐渐融入到胡适人格中。
除了读父亲专为他编撰的《学为人诗》、《原学》外,胡适在九年时间的家塾里还读了《孝经》,朱子注本《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易经》及《书经》、《礼记》等。胡适读书与其他学生不同,他不属于“两元(学金)阶级”。他母亲交给塾师(先是四叔介如,后为族叔禹臣)六元,后来又加到十二块银元。付出如此高学金的目的,就是需要塾师为胡适“讲书”,每读一字,须讲一字;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由于胡适已有了识千字,而且每个字都经过父亲讲解的基础,听讲也能听出滋味来。他感到朱子《小学》里记述古人行事的部分易懂,读起来就有趣。他的同学在读《幼学琼林》时只念大字(正文),他却爱读小字(注文),因为那里有许多神话和故事。他读书真所谓读出名堂来了。胡适成了大学者后,深悟母亲此举的非凡意义,“我一生最得力的是讲书,父亲母亲为我讲方字,两位先生为我讲书。念古文儿不讲解,等于念‘揭谛揭谛,波罗揭谛’,全无用处。”
“四书五经”给胡适打下了坚实的汉字基础,但打开胡适生活生趣之门的却是古代白话小说。尚在9岁那年,他在塾师四叔东屋后进的客房玩,偶然间看到桌子底下一只美孚煤油的木板箱里塞着废纸,废纸堆中露出一本破书。他随便捡起这本书,发现两头都被老鼠咬坏了,书面也被扯破了。他就站在破板箱边,一口气读完了这本残书。原来这是一本小字木刻版的《第五才子》(《水浒传》)书,残本开始的是“李逵打死殷天锡”这一回。胡适惊叹说:“这一本破书忽然为我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忽然在我儿童生活史上打开了一个新鲜的世界!”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上庄,“司马光、范缜得了我心”(2)
之后,他从五叔那里借到了《第一才子》书即《三国演义》,从三姊夫(在上海周浦开店)那里弄来了《正德皇帝下江南》、《七剑十三侠》;就是不求上进的大哥嗣稼,在他的大烟灯旁也有小说书作伴,成了胡适阅读的猎获对象;大嫂嫁妆里的《双珠凤》等弹词小说,自然成了这位小阿弟的藏书。他在二哥、三哥那里看到了古典小说名著:《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说到《聊斋》,少年胡适还经常受族姐妹、侄女们(都十五六岁)的包围,享受巴结,因为她们极爱听他讲《凤仙》、《莲香》、《张鸿渐》、《江城》这些故事。而讲《聊斋》时,首先需要较深理解这部故事生动、文笔优美的文言文小说的用词遣句,然后再把文言文译成白话,再转成绩溪土话,声声入扣地讲给她们听。这实际上也在锻炼小胡适做古文,为以后到上海去读书,写策论打基础。二哥绍之的书则给他开扩了眼界,一次回家,带给小弟一本日本人写的讲希腊爱国志士故事的《经国美谈》,这是胡适读外国小说的第一步。
胡适少年读书生涯中有一位密切同伴,而且起着杠杆作用,就是年纪与他相近(长4岁)的族叔胡堇人(字近仁)。“我同他不同学堂,但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