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1/4 页)
崂迷诠�铩K�栽谛T傲蛋�校�芤嬲咦疃嗟钠涫凳浅笈���嵌粤晕锉让琅��鞫��馐俏业谋本┬T袄锏母惺堋�
但出了学校好像就不是这么回事了。美女除了主要供有钱人消费之外,也有一部分归丑男所有。前者是这个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物质规律,离所谓的爱情远一点;而后者则构成北京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现象——美女与丑男共存。
在北京,你可以看到很多丑男挽着美女,特别是在一些派对里,形成一道很艺术的风景。这些丑男呢,绝大多数是艺术青年,说句实话,艺术青年没有几个长得正点的,长相奇特是一大特点,再加上打扮奇特,所以基本上以怪物的形象出现。而他们也是靠这种怪来吸引美女的。如果你看多了,就会发现,其实这是这个城市的一种气质。
比如说,上海是个精致的城市,那么爱情在这个城市里也追求一种精致,甚至精细,乃至精明,所以上海的爱情讲究一种丝丝入扣的搭配,衣冠楚楚的男子挽着风姿绰约的女人,这非常对称,符合上海人的逻辑。而由于北京是个艺术之都,所以有神经质的倾向,而对称的爱情太正规太没有艺术感了。可以说,###十年代至今的艺术运动和氛围(比如说圆明园艺术村、前卫艺术展、通县画家村、三里屯、地下摇滚等),乃至艺术代言人(崔健、王朔、王小波、唐朝)前仆后继地塑造着北京的艺术气质,这是其他城市不能比拟的。而上海由谁塑造呢?张爱玲以及张迷,余秋雨?他们谈不上艺术气质,他们塑造的小情调,入世的人际协调,所以上海的爱情最多是幽怨的,精致的,骨子里协调的,绝对不会像北京那样疯狂。上海人如果以余秋雨为楷模的话,让一个商业化的学者配一个戏剧演员,门当户对。北京的浸泡在艺术氛围里的美女会爱上一个披着长发的穷光蛋,上海的文化女人只会爱一个已经成名或者很有希望成名的学者型人物。
所以在小资派对里,你会很清楚地看到,上海的小资是骨灰级的,男女一对对衣着鲜亮,以成功人士的面目出现,学的完全是好莱坞明星派对的派头。而北京的小资则体现艺术级别,衣着没那么讲究,男女看上去未必那么协调,懒散地随地而坐,讲究个性。北京的男女关系,在种种不对称中找回自己的价值。
我喜欢尹丽川的一首诗,大概是看见郎才女貌的一对结婚的璧人,觉得他们像一堆流在地上的精液,营养丰富但毫无用处。是的,待在北京这么多年后,我也见不得对称的东西,看到一对珠联璧合且非常甜蜜的恋人,我会觉得生活真是无聊透顶,这种爱情好像是人工做出来给人看的。我觉得美女就应该让肥头大耳的有钱人享用,或者让怪模怪样的艺术青年解闷——不知道这是北京带给我的执拗的观念,还是性压抑的后果。
电子书 分享网站
60 穿从光膀子 到名牌
Extremes of Fashion in Beijing
From Designer Clothes to Shirtless
文赵赵
图何经泰·鞠保华·廖伟棠
夏天的时候,又有人出“么鹅子”:跑到后海一带的胡同,只要逮见一个光着膀子的汉子,就拎一件印有某报logo的文化衫,请对方要讲文明——穿上。
此晓之以理的举动,让很多人嗤之以鼻——人家热,人家乐意光膀子,人家又没光着膀子奔天安门广场,人家在自个儿家门口凉快凉快招谁惹谁了?
北京人其实挺好糊弄的。资讯不发达的时候,每天必听天气预报,夏天,最高气温从没听说过超过三十八度,所以从小心灵里就坚持认为,三十八度是北京炎热的极限。直到某年的“可口可乐”广告,内容是全世界各地的夏日画面,画面的一角标有当地的温度,而到了北京这儿,赫然是:四十二度。第二天上学我还问同学呢:“那广告可够夸张的,我怎么从来没听天气预报说过咱们这儿有四十二度啊,你听说过吗?”对方也纳闷呢,很不得要领。
后来我道听途说过,气温如超过三十八度,属于超高温,可以不用上班。所以有关方面才永远三十八度。
说回北京的这些光膀子大爷,我觉得无可厚非,这跟祖宗传下来的生活习惯有关。天热的时候,老北京人不讲究吃冰嚼冰,搁从前,那是皇宫里的人才有的待遇。老百姓经过多年的摸索,总结出一套纳凉去暑的办法——以毒攻毒——喝滚茶水,光膀子,出大汗,再拿竹扇一扇,或者往荫凉儿里一坐,小风嗖嗖一吹——甭提多舒坦了。这种去汗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