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5部分(第2/4 页)
后依然要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优胜劣汰。
总而言之,前途是不怎么光明的,也是未卜的,但是过程却是极其惨烈的,甚至是令人绝望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何去何从,确实令人感到非常迷惘。
相对而言,范氏投资集团旗下的职业教育学院,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值得高层重点关注,尤其是他们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基本上都可以被自身的企业所消化,内部就业率之高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这是很惊人的,即便是没有选择留下的毕业生们,一般也很容易在社会上找到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这也就是范氏投资集团的职业教育部门每年都能够招满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一个很让人感慨的情况,就是尽管范氏投资集团的职业教育学院取得了如此成就,但是在学费问题上,范无病并没有狮子大开口所要高价,而是以一种非常低廉的价格,向广大的高中毕业生开放。
尽管集团内部也有人建议说,按照现在范氏的条件,提高学费标准,将职业教育学院办成一个创收的部门是非常容易的,但是范无病就否决了这个提议,在他看来,为普通人提供一个可以实现自己养活自己的途径是很重要的,赚钱倒是不那么重要了。
“如果我们范氏投资集团都做不到这一点,还有什么脸面说自己急公好义呢?”范无病如此对老爸老妈说道。
第一千二百一十八章 毕业?失业!
毕业即失业?这大概是今年大约一百万名中国大学毕业生难以回避的困境,这一困境将持续多久,谁也不知道,但是毫无疑问,这会牵扯到成千上万个人和家庭的命运。
而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国家资源过度向白领精英阶层集中的现象,整个社会的观念是,大学生毕业后就当国家干部,大学生就是天然的候补白领,这种带有偏见的社会价值取向,使得大学生们在职业观念上存在着巨大偏差
梓琪跟范无病说,自己要去暗访一下今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问他是不是有兴趣一块儿去看看。
范无病想着最近也没有什么事情,因为非典的事情,早就把人憋闷的有点儿长毛了,于是就答应了下来,开车去接了梓琪,然后两个人跟着央视的两个摄影记者,一块去了人才市场。
到了这边儿之后,仔细一看,就发现人才市场的停车场里,横七竖八停着各处来的自行车、助动车。排队的差不多都是新毕业的大学生门,把门口塞得很满,厚厚的履历表用各色的夹子夹着,一捆一捆地,填没了这只手和那只手之间的空隙。
这些毕业生大清早骑自行车出来,穿越了半个城市,到了人才市场,早饭也不吃,便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
“重点本科1500,普通本科1200,大专的不要。”招聘单位的公关小姐有气无力地回答他们。
天气很热,小姐精神有些不济,旁边儿的风扇不停地转动着,缠绕在外框上的粉色丝带随着风飘扬着,给招聘现场带来一点儿灵动的生气。
“什么!”毕业生们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美满的希望突然一沉,大家都呆了。
“在四月里,你们不是说IT年薪六万么?”
“7万也招过,不要说6万。”
“哪里有跌得这样厉害的!?”
“还是不要干的好,我们回去呆在家里吧!”从简单的心里喷出了这样的愤激的话。
“切——”小姐冷笑着,“你们不干,人家就关门了么?各处地方多的是本科毕业生,头几批还没分派完,清华、北大的本科毕业生就要涌来了。现在各地的海归、硕士、博士、MBA也多得是,高工资的POSITION(职位)是为他们留着的。”
清华、北大等院校,硕士、博士、MBA,那是比较遥远的事情,仿佛可以不管。而已经毕业的学生不干活,却只能作为一句愤激的话说说罢了。
怎么能够不干呢?在城市的生活费是要花的,为了做简历,买体面的西装革履,当初父亲母亲为自己上学借的债,自己签约向银行贷的款是要还的。
这段对话,范无病感到似曾耳闻,想了很久,才想起自己似乎曾经在某个论坛上面曾经看过这篇《多收了三五斗》之大学生就业版,只是没有想到居然还有真人现实版,一时之间,不由得有些感慨。
今年是高校扩招生大规模就业的第一年,在经历了一九九九年的一次大规模扩招之后,中国的普通高等院校的毕业人数在今年激增到两百一十二万,相比去年增幅高达百分之四十六,是一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