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1/4 页)
但是,上述谋杀诸说纯属猜疑,既无文献记载,又无出土文物佐证,仅存的一线根据是逻辑推理。但是,这些推理都是依照秦始皇死后胡亥、赵高、李斯的表现倒推出来的。我认为,这几个人谋杀的可能性都不大。赵高确实在秦始皇死后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左右了秦国的政局,但是,那一切都发生在秦始皇去世之后,如果秦始皇尚在,赵高就要对其下手,毒杀秦始皇,一是恐怕办不到,二是他未必敢这样做。
对秦始皇之死,民间有更多的说法。如,说秦始皇东巡,发孔子墓,看到墓冢内写着:〃后世一男子,自称秦始皇。上我堂,跃我床,颠倒我衣裳,行至沙丘而亡。〃(《渊鉴类函》)。
南朝的志怪小说《异苑》也有类似的记载:
秦世有谣曰:〃秦始皇,何强梁。开吾户,据吾床。饮吾酒,唾吾浆。飧吾饭,以为粮。张吾弓,射东墙。前至沙邱(丘)当灭亡。〃始皇既坑儒焚典,乃发孔子墓,欲取诸经传。圹既启,于是悉如谣者之言。又言谣文刊在冢壁,政甚恶之,乃远沙邱而循别路,见一群小儿辇沙为阜,问云沙邱,从此得病。
说这歌谣传到秦始皇耳朵里,秦始皇自然是非常不爽,于是在巡游途中,特意嘱咐,见了沙丘绕道而行。最后始皇帝病入膏肓,前方有一群小孩在玩耍,挡住了他的道路。秦始皇命手下去询问这群孩子:你们在玩什么啊?孩子们回答:我们在玩沙丘呢!原来这群孩子正在做堆沙丘的游戏。始皇帝一听,到底还是没有躲过百姓的诅咒,遂两腿一蹬,就此呜呼哀哉!
当然,民间的这些说法都是无稽之谈,但它们反映的是普通老百姓对秦始皇暴政的诅咒和对秦始皇的仇恨。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之后,志满意骄,凶暴残忍,酷法严刑。无休无止地征调赋税和夫役,修长城、建宫殿、筑陵寝、开边戍守,使刚刚脱离战乱之苦的广大农民又陷于疲于奔命的劳役之中。因此,民间传唱这些歌谣是很自然的。秦始皇听到这些歌谣、预言,心胸郁结而病死,这当然不可信。不过,《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的天现凶象、沉璧复返、陨石降落的事情,肯定对秦始皇的心理有重大影响,如果秦始皇真的是病死的,那么这些怪事造成的心情郁结或许加速了他死亡的速度。
无论如何,秦始皇在公元前210年提前谢幕,匆匆走完了他的一生。但是,秦始皇死前犯了一个绝大的错误,就是没有立皇后,也没有立太子,甚至连传位给扶苏的诏书都没有及时发出。皇帝已经死了,左右之人却秘不发丧,这些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虹←桥书←吧←
第60节:秘不发丧(1)
三十三 秘不发丧
历史最怕意外,但是,历史往往充满着意外。秦始皇巡游途中的意外离世让随从人员慌了手脚,让手握大权的丞相李斯非常犯难。秦始皇之死形成了大秦帝国〃瞬间的权力真空〃,在新的接班人没有正式确立之前,他遇到的第一个大难题就是要不要立刻公布这一消息。李斯是怎么做的呢?据《史记·李斯列传》的记载,秦始皇仙逝之后,主政的丞相李斯决定秘不发丧,没有立刻起驾回京,而是按既定的路线继续巡游。这个决定好做,问题是秦始皇死的时候正是炎热的夏季,腐烂的尸体不可避免地要散发出难闻的臭味,随行的大队人马不可能闻不到。而且秦始皇是一个勤政皇帝,在巡游途中他还要批阅公文,如果长时间不办公也难免会引起怀疑。那么李斯怎样才能使众人全然不知呢?李斯决定秘不发丧的背后是否有什么难言之隐呢?
假供膳秘不发丧 臭鲍鱼掩人耳目
先看李斯怎样做到秘不发丧。
要让随行的大队人马不怀疑秦始皇已经驾崩,必须做好两点:一是要让秦始皇〃正常生活〃、〃正常工作〃,一切一如既往;二是要保证尸体在盛夏腐烂发臭之事不被怀疑。
前者好办。该值班的宦官每天照样在秦始皇的车上值班,该上膳的时候照样送到秦始皇的车上(不知道便宜了哪位有口福的宦官),该处理朝政时照样在车上通过值班的宦官批准百官的上奏(不知道哪位宦官有这么大的才华)。
后者难办。秦始皇乘坐的这种豪华车的窗子可开可合,关上窗凉快,打开窗子就热,秦始皇病死于七月,正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再凉的车子里也不可能保持尸体不腐烂啊(车子不是冷冻柜)。怎么关窗也挡不住秦始皇的尸体一天天变质腐烂。秦始皇的尸体可以不被人看见,麻烦的是尸体腐烂的臭味无法封闭遮掩;怎么捂,怎么盖,也掖不住,藏不住。幸好在赵高、胡亥的帮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