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2/4 页)
翰·伯恩斯是《纽约时报》90年代后期驻新德里的首席记者,1998年夏天我去访问他时,正值世界杯足球赛鏖战之际,伯恩斯希望通过电视跟踪比赛情况。一天早晨他给我讲了下面一个故事:“我们屋顶有4个卫星天线(在新德里的家),《纽约时报》每年为此要付出数千美元,就如我们在此地经营一个卫星链接站一样。可是,让我讨厌的是,即使用这些天线我也找不到转播世界杯的印度电视频道。由于天气干扰的缘故,我还需要不时地对它进行调整,需要人断断续续对它进行调整。早饭后我就不停地向厨师阿卜杜尔·图希德抱怨,阿卜杜尔71岁了,是英军驻印度最后一任司令的擦鞋匠的儿子。他对我说,‘我不知道你在烦什么,我的电视机能收到所有频道,你所用的卫星天线在浪费你的时间和金钱。到我的陋室瞧瞧。’他和他妻子住在我们房子后面的小棚子里。于是我到他家里去,他妻子正在收听英国广播公司的电台节目。我对阿卜杜尔说,‘她在干什么?她又不会讲英语。’他对我说,‘她就是听听而已。’然后他把电视遥控器递给我,我在惊讶中从第1频道一直换到第27频道,他的电视可以收到中国、巴基斯坦、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你可以在这些频道中任意选择,而他每月仅付150卢比(相当于美元)。我4个卫星天线加起来才有14个频道。原来他有位朋友私自装有天线系统,这位朋友顺便为他拉了一条线到他的小屋里,虽然这种私下行为不属非法,但他现在生活在一个电讯世界里,妻子正在学英语,与此同时我却在为寻找印度频道瞎忙呼。”
伯恩斯的故事说明使全球化有可能出现的第三次变革——就是我们如何看世界的变革。我将此变革称之为“信息民主化”。由于有卫星天线、因特网和电视机,我们现在可以通过它们看、听;从而感受到每一道想象中的墙。
第四章 华尔街在震颤中衰败(9)
这一突破始于电视全球化,在整个冷战时期,电视和无线电广播严格限制于商业方面,因为用于发射的有关射频频谱和技术是被严格控制的,政府既直接经营电视广播,对它也有许多限制。在美国,随着闭路电视的出现,这种状况才首次被打破,使空中的电视频道比广播频道还要多。在80年代,各种多频电视开始在世界大量出现,主要由于卫星发射成本大规模降低,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冷战期间苏联和美国为了相互监视,经常把体积越来越小、功率越来越大、造价越来越便宜的卫星送进太空,然而,这些技术为廉价传送电视信号提供了方便。
首先,以前必须有大的电缆系统配备的天线才能接受到卫星信号,但由于技术民主化,特别是小型化,世界上数千万人只要在他们阳台上安装一个比萨饼大小的卫星天线盘,就可收到卫星信号。突然之间,对广播的限制荡然无存并出现了大量的新的观众群。数字电视一旦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广播电视台就不只5或50个频道,而是500个频道。
另外,由于信息日益民主化和压缩技术的进步,人们很快就拥有了DVD和影碟机,取代了录像机。DVD就如一张甜饼大小、5英寸宽,里面可装上一整部电影,具有环绕立体声,配有数种语言,你可以在台式机子播放,也可在比手掌大的影碟机上放映。我记得70年代访问波斯湾时,海关人员搜查大家的行李,看是否有人携带任何淫秽品或政治上的录像带,我真希望他们从我的提包里找出一个DVD来。90年代后期,整个中国流行DVD——几乎每个好莱坞影片都被盗版,制成影碟进入千千万万个中国家庭。慢慢的他们不再看好莱坞影片了,廉价的数字电影摄影机和不用胶片的数字投影机使得人人都可能成为电影大腕,不仅使你用很少的成本制成自己的数字电影,而且可以通过因特网在世界上低价发行你的电影。
的确,电视和卫星频道对信息民主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因特网的发展又超过了它们。因特网使信息民主化处于黄金时代:没人管理因特网,权力完全下放;没人能关闭它,可以潜入世界上任何家庭。因特网许多关键性的技术都是个人之间合作完成的,他们中许多人甚至从未见过面——仅在网上共同合作,将他们的意见相互共享。当因特网成为我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时,却很少有人关注因特网是如何产生并演变成今天这种规模的,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因特网的诞生,实际上是美国对前苏联1957年10月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反应的一部分,前苏联用火箭向地球轨道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虽然只有184磅,体积比篮球大不了多少,但它不仅开创了宇宙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