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4 页)
各省督军说话,力阻保守派种种挑拨离间,否则洋务运动的多项改革根本不能展开,这在历史剧《走向共和》也有交代。30 多年后,摄政王载沣真的要杀袁世凯,却已杀不了,这也算不上是完全私怨,因为那时大清倒真的要亡国了。
这种无可选择的、并非建立于西式社会契约基础上的“互信”,多少是儒家鼓吹君臣思想的功劳,也有大中华民族主义的影子,后人似乎不能单以一句“愚忠”或“权谋”交代一切。革命文学过分着墨朝廷的权谋、臣子的愚忠,反而显得革命的一方没有大局观,让今人怀疑已在自我完善中的清政府其实不值得被推翻—这信息在《走向共和》隐约出现过,这正是它受争议处之一。总之,《投名状》有太多引而不发的情景,令主角三人的兄弟情缺乏合理的时空维度,颇有被掏空了的不真实感,一切电影不便说的固然意在言外,但对观众来说,却是意犹未尽。
延伸影画:
* 《太平天国》'电视剧' (中国/2000)
* 《刺马》(中国香港/1973)
延伸阅读:
* 《极乐诱惑——太平天国的兴亡》(赫连勃勃大王:同心出版社/2008)
* 《太平杂说》 (潘旭澜: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 《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 (呤唎/王维周译:上海古籍出版/1985)
印度之旅
时代背景 约公元1928 年
地域背景 印度(英属)
原著小说 A Passage to India ()
电影制作 英国/1984/163 分钟
电影导演 大卫·里恩
电影编剧 桑撒·拉米·罗
电影演员 维克多·班纳杰/ 詹姆斯·福克斯/ 朱迪·戴维斯/ 佩吉·阿什克罗夫特
剧情简介 两名同情第三世界的英国贵族妇女到印度探亲,通过新结识的印度人阿齐兹医生了解当地文化。在参观神秘的巴拉马古洞时,发生阿齐兹涉嫌*女主角的悬案,英印双方压抑的种族主义被唤醒,最后女方承认是幻觉,两族关系却堕入新低。
寻找“他者”的故事
近年,亚洲电影节不断推介伊朗、土耳其、泰国等国的电影,其实老牌导演大卫·里恩的最后作品《印度之旅》(A Passage to India ),也是新一代阅读亚洲的进阶选择。有缘重温这电影,是因为备课时读过一本由学者王宁等编辑的《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的学术结集,内有陈红博士将电影同名原著小说的作者福斯特(),说成是“完全站在白人立场说话”,这立论和笔者从前的认知颇有出入,因此才找来VCD 进修。迟有迟得,我们迟至21 世纪才看这经典,原来更容易证实文化研究常说的“他者”(The Others),实在不可能是一个静止的观念。假如不同的人在《印度之旅》原版小说出版的1924 年、电影上映的1984 年、以及今天的21 世纪看同一出《印度之旅》,必会找出心目中的不同“他者”,从而释出不同的结论。
宗教古洞内的身份觉醒
未说“他者”前,我们应交待《印度之旅》原著的布局。表面上,它的情节不算复杂,但含义有颇多留白,更牵涉到不少深层心理学问题,就算是拍惯《沙漠枭雄》(Lawrence of Arabia )、《桂河大桥》(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等场面壮丽的历史大片的一代名导演大卫·里恩,也难以将这个看似平平静静的故事/ 寓言轻易化成影像。故事的时代背景,设在英国殖民统治印度开始动摇的20 世纪20 年代末,讲述一名英国妇女和她未婚夫的母亲结伴到英国统治的印度帝国本部旅游,探望在那里当地方法官的未婚夫/ 儿子。两个女人都算是“好人”、有心人,都同情被歧视的本土印度人,她们感到和当地高高在上的白人统治阶层格格不入,因此刻意打入印度群众。在这带有目的性的心态驱使下,她们视认识不久的印度医生阿齐兹为好友,并获对方邀请,参观神秘的传统印度宗教圣地巴拉马古洞。在参观过程中出现重重误会,两大文明社交联谊的目标开始迷失,老妇的体力逐渐不支,先告离开,少妇则独自前往古洞,在洞内听见重重回音,产生幻觉,居然以为印度医生打算对她性侵犯,大惊之下逃回白人小区、其实也是要寻回白人怀抱,在同胞簇拥下,决定控告阿齐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