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1/4 页)
、 千古风流人物。 …… 听着听着,小胖扭首寻望到什么,手往江对岸一指道:“看,泽东君……” 毛泽东已踏上橘子洲头,感觉有如置身蓬莱仙境一般。他纵目望去:眼下,满洲橘树吐金;远处,漫山枫叶飘红,一派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他陶冶个中,心中的壮歌不觉汩汩涌出: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他纵目望去—— 北去的湘江; 近洲、远山; “百侣”、人浪; 长空鹰; 水底鱼; …… 终而归结到—— 一碧江天。寥廓而苍茫,给人美的、忧的、希望的无尽遐思…… 心歌汩汩不绝: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谁主沉浮??谁主沉浮?!…… 百侣戏水、呼号,激得大浪弥空,回地应天! 犹似被人间弥空的大浪惹恼一般,皇天偏要显显“神威”,一声浑浊的闷雷,冲弥空的大浪轰下,顿令人寰震撼。 一时间,云重天暗,大有摇摇欲坠之势。无巧不巧,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一批湘江儿女在母亲河中尽情遨游、宣泄之际,杨昌济亦正携着爱女开慧在母亲河畔,在码头上信步。 父女俩今天要到贾谊——太傅祠去。 开慧猝然站定不走了。父亲扭首刚要催唤,见女儿的目光凝注在日本小快艇的太阳旗上。 “唉——!”杨昌济长叹一声,“你往旁看看,还有米字旗、星条旗的快舰、商船。” 但见光着膀子的中国苦力在吆喝中,将一只只沉沉的木箱子扛抬上船。 杨昌济虽在英国留的学,研究学问,但对这个已走向衰败的老牌帝国,多无好感。他一面走,一面就从英国输送鸦片毒害中国入手,揭示出八国联军对中国的大炮外交,尤其是对北京圆明园的毁灭性抢劫,剖析得令女儿开慧简直有振聋发聩之感! 一直到了太傅祠,开慧还没能从中国蒙受八国联军的血难火灾之中喘过气来:“我们中国怎么能忍气吞声?!” “袁世凯就有这个‘本事’。”杨昌济略露耻笑,轻轻一点。 父女俩刚跨进祠堂大门,背后就传来热切的呼唤:“先生!” 父女俩回首,见是五位学子:毛泽东、蔡和森兄妹、向警予和张昆弟。  
第五章:灭顶之祸(5)
开慧这才绽出笑容道:“呀,是你们?!” 一问,才知双方都从湘江过来,不由得都乐开了! “好,好。这叫殊途同归。”杨昌济见到心爱的学生,眼神间便流露出身为教员的欣慰。 向警予望一眼祠堂,开门见山地道明:“我们从史书里读到过这位贾谊先辈,也听先生几番介绍过,今天特地来见识一下。” “应该的。尤其对于青年学生,汉朝的这位才子算得是一面镜子。” “‘镜子’?!” 先生一语,把学子连同开慧的心,一下子给提了起来。 一行学子随着先生进到祠里,中堂那尊塑像无疑就是“镜子”——汉朝的长沙王太傅贾谊了。 温故而知新。一行学子眼见故人,目睹介绍,耳听先生不时的“点化”,更知晓这位15岁就名动洛阳的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了。 塑像也似在关注着两千多年后的后生学子们。他也似有许多话要诉说一般。 杨昌济的眼光从贾谊的塑像回落到学生身上,寄意良深地说道:“见到你们,他自然有许多话说。他不过就在你们这个年纪出的道,被汉文帝刘恒任为博士。他也像你们这样胸怀抱负,要报效国家。偏偏被同道中人排挤、打击,贬到长沙做了个有名无实的王太傅。可敬的是他依然不忘报国的初衷,几番上书皇帝,批评时政,提出治国要略,特别是削弱诸侯,合力抗击匈奴贵族的主张。后来他又被拜为梁怀王太傅,哪料这个梁怀王堕马而死。他竟从此郁郁寡欢,不久就去世了!” 学子们沉默了。为32岁英才的没落,为他的壮志未酬,也为他太不公平的遭遇。 若干年后,毛泽东对贾谊之死,仍耿耿在心,有七律“咏贾谊”为证: 少年倜傥廊庙才, 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 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 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古同惜长沙傅, 空白汩罗步尘埃。 足见毛泽东情愫之深! 让我们还是回到现时的太傅祠中来吧。 此际,一直在沉思中的毛泽东忽然想到什么,问:“先生,贾谊贬到长沙,也过江到玉笥山凭吊过屈原?” 杨昌济头微微一点,道:“嗯,他跟屈原有太相同的命运。他是以屈原来比照自己,为屈原,也为自己,用心写下了传世之作《吊屈原赋》。” 学子们深怀共鸣。谁能料想,自己的人生、命运,又会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