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页)
?”
“前隋最盛时计户六万八千余,计口二十五万六千余人。
然现在不足其三分之一,户不足二万,人口为七万五千二百五十七。”
陈君宾点点头。
这名别驾能随口报出准确的人口数字,可见其平日比较留心。
他接着问道:“依你看,本州要在短时间内恢复农桑生机,能行吗?”
“陈大人,依下官看难度不小。
一者,人口太少,难以大量垦荒;二者,这些年百姓积蓄不多,口粮不足。
现在春耕之时,有些人竟然无种可下;三者,本州一些人向来重商贾,他们不愿意在家乡种地,而愿意出外走动贩运。”
陈君宾目光转向其他人:“陈别驾这样说,你们以为呢?”
众人纷纷点头,皆赞同陈别驾的话。
陈君宾目光炯炯对众人说道:“陈别驾说的这三点,我也赞同。
只不过他还漏了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吏治败坏。
这一点,不是我妄自评议,而是吏部考功侍郎亲口对我说的。
原刺史为何致仕,盖缘于此也。”
众人面露惶恐之色。
若说吏治败坏,原刺史应居“首功”的话,那么,堂内的众位也人人有份。
他们没有想到,新任刺史下车伊始,先给来了个下马威。
陈君宾接着道:“皇上谆谆告诫我们,要以前隋之吏治败坏为殷鉴,藉以革新我朝吏治,以取得民心。
诸位,本官今日到任,不是来追究大家的。
只要大家今后记住皇上的话,勤勉理政,一心向农,则小过失可以既往不咎。
当然,对于那些贪墨成风,民愤极大者也不能轻易放过。
陈君宾躬身稼穑 李世民痛失海鹞(4)
希望大家要好自为之。
文学功曹,你可替本官拟一道文书。”
众人洗耳恭听,心想新任刺史上任后的第一道文书是革新吏治的内容。
孰料陈君宾口授道:“可着各县令明日巳时来这里见我。”
文学功曹不由得面露难色,这样将文书送出,各县令得讯后再赶来,时间有点太紧了。
陈君宾明白文学功曹的心事,说道:“你是觉得时间太紧了?不妨,又不是让他们坐轿子来,他们就不会骑马吗?对了,你再加上一句:本人为官一任,当以清廉律己。
若有敢进献者,当即免官,让他们不要把心思用在这上面。”
文学功曹依令当场拟出文书,送给陈君宾过目。
陈君宾略改了几字,嘱人分头誊清,并派快马送出。
各县令接到文书后,虽埋怨时间太急了一些,然也不敢怠慢,立刻跨马上路,皆在陈君宾规定的时间内赶到了邓州府衙。
陈君宾自卯时二刻即升堂,与州吏们商议兴农之事。
陈别驾昨晚上想了一夜,今晨首先向陈君宾献了一件大礼物:“刺史大人,本州近日得了一宗大宝物。
想是刺史大人驾到,以显祥瑞哩。”
“什么大宝物?”
“南阳县令前日禀道,几名猎人在其县西境之山中,偶然发现了一处粮仓。
周围百姓闻言后前去哄抢,该县令听说后及时带人前去制止,保住了大部分的谷物。
他们细细一查,竟有五窖之多哩。
因是国家之物,他们不敢妄动,特请州衙示知如何处理。”
陈君宾闻言大喜:“这里竟然有这么大的粮仓?嗯,大约是前朝留下的。
算来至少有十年了,那些谷物没有霉烂吗?”
“没有。
这些粮仓依山而建,仓内温湿适宜,又与外界隔绝,因而保存良好。
下官这里有呈来的样品,请陈大人一观。”
说完,他将一只小布袋递给了陈君宾。
陈君宾解开袋口,将里面的谷物慢慢摊在案面上,然后捻起数粒投入口中,闭起眼慢慢咀嚼,细细体会其中滋味。
很快,他睁开眼睛说道:“不错,虽是陈粮,依旧能食。
好哇,陈别驾,这是一件好礼物。”
他略作思索,接着道:“按道理,发现了这个谷仓需呈报朝廷知道。
不过,这些谷物毕竟是前朝留下的,我们只要将之用在本州百姓身上,报与不报也没什么要紧。
我的意思,这个谷仓就不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