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部分(第1/2 页)
实鬯懒耍�乇鹗且桓鐾隽斯�幕实鬯懒耍�鼓芰钚矶喟傩瘴��锟蓿�庵慌率抢�飞暇�藿鲇械牧耍�压致接蔚溃骸案侨拾�愀幸琶褚病!庇衷趺茨芤猿砂苈塾⑿勰兀�
后主死后,宋太宗命徐铉为他写“神道碑”。原来张洎、汤悦等一干原南唐旧臣,素来和徐铉不和,他们知道徐铉一向和李后主交厚,又怀念故国,是以一致向宋太宗举荐徐铉,只盼能从中挑出些“毛病”来陷害他。徐铉接旨后,向宋太宗哭诉道:“臣旧事李煜,陛下若容臣存故主之义,乃敢奉旨。”宋太宗见李煜已死,更无后患,乐得大方一些,便依允了。于是徐铉书碑,但据事实,于南唐亡国之因,只称“历数已尽,天命有归”而已,更没说一句无中生有的贬斥后主的话。后人称为“信史”。由于太长,故不援引。但徐铉写的两首《吴王挽诗》确是情意深厚、忠于史实的。补录之于下:(一)
倏忽千龄尽,冥茫万事空。
青松洛阳路,白草建康宫。
道德遗文在,兴衰古今同。
受恩无补报,反袂泣途穷。
(二)
土德承余烈,江南广旧恩。
一朝人事变,千古信书存。
哀挽周原道,铭旌郑国门。
此身虽未死,寂寞已销魂。
诗中说:“一朝人事变,千古信书存。”也未必尽然。千古以来,有几个史学家像陆游一样,称赞他“仁爱足感遗民”的?有几个像徐铉一样说他“江南广旧恩”的?有的人责备他“佞佛”,有的人责备他“奢侈”,却不知五代以来,中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江南人民在李煜“专务恤民”的仁政下,过着太平富足的日子,确是两个鲜明的对照呢!李煜“佞佛”是真的,这是他个人宗教信仰,又关什么政治了?李煜喜欢音乐、舞蹈是真的,但这是个人爱好,他并不奢侈,也不荒淫,史书上不是说他“和臣子探讨治道,辄至深夜”么?又荒了什么政了?连他的敌人,赵匡胤也只能说:“李煜何罪?但卧寝之旁,岂容他人鼾息?”赵匡胤指不出李煜有荒政失德处来,怪只怪他不该割据,妨碍统一而已。几十年后,宋真宗(太宗的儿子)问潘慎修(即给李煜做了几年记室的那人)道:“李煜何如主也?”潘慎修愤然道:“煜或懵理,何得享国十余年?”(意思是:李煜假如是个不识道理的人,又怎能治理国家十余年呢?)潘慎修是当着真宗的面,为李煜说了几句公道话,他比起某些史学家来,人品见识要高明多了。徐铉在挽诗中说:“道德遗文在”,指的是李煜所著的《杂说》,共千万言,李煜自己对《杂说》是颇为看重的,他说:“垂此空文,庶几百世以下,有以知吾心耳。”据当时看过《杂说》的人说,这是一部议论如何为政的书,全书贯穿了民本主义思想,在那乱世,人民生命不值一文钱的时代,有这样的思想,那是很先进的了。然而到了今天,《杂说》却已湮没了,没有人可以通过它,知道李后主的心了。
回外回 愁深几许 一江春水向东流(5)
李后主的诗词,传到今天的,共有词四十首,诗十八首,另外还有一些散见各处的断章零篇。他的词却是备受人们赞誉的。王鹏运称他是“词中之帝”;周稚圭称他的词是“天籁也,恐非人力所及”;冯煦认为李煜在词坛的地位,恰如王羲之在书法界中的地位一般,是无与伦比的;谭献认为:“后主之词,足当李白诗篇,高奇无匹”;而我最为赞同的是王国维的说法:“后主词,真可谓血书者也。”
几时能到洛阳,凭吊一下李后主呢?
【注】①李煜辞别金陵情况,见马令《南唐书》及《江南余载》、《春明退朝录》。
②对李煜词的评价,见今人詹又新《南唐二主词研究》。
③李后主的囚禁生活,见宋·王《默记》、《十国春秋》。
④李煜被鸩毒事,见《酉堂全集》、宋·周亮工《因树屋树影》、《乐府纪闻》。
⑤徐铉《神道碑》及挽诗,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⑥《虞美人》一词中,“雕栏玉砌”,可以实指亭台楼阁,也可以泛指大好江山。“朱颜改”可以指楼台破损了,也可以指换了主人了。
赵匡胤年表公元927年(后唐明宗天成二年)生于洛阳夹马营公元937年(后晋高祖天福二年)随父迁居开封(又称汴京、汴梁)
公元939年(后晋高祖天福四年)赵匡义(后改名光义)生,小匡胤十三岁公元943年(后晋齐王天福八年)赵匡胤试马、土室遇险公元946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