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页)
一手好古文。古文学的修养,使她们更好地把握了中国汉字的特点,使其美质得到充分的发挥。观石评梅之文体,她似乎有意地借鉴了“六朝文”的绮丽,辞赋的铺陈,唐诗的神韵,宋词的风采,元曲的节奏,铸成了她那文字绮丽、韵调铿锵的文体。试读:
我爱,这一杯苦酒细细斟,邀残月与孤星和泪共饮,不管黄昏,不论夜深,醉卧在你墓碑旁,任霜露侵凌吧!我再不醒。(《墓畔哀歌》)
辞美,情美,境界美,音调节奏更美。你说它有宋词韵味,还是元曲风采?另外,她的许多文题,都在着意追求七言诗句的意味和节奏。
其次,石评梅散文的文体美,还要归功于积极的修辞。
浓烈的抒情,需要借助浓烈的文字。石评梅的文字,辞藻美丽,色彩浓郁。当然,这美丽与浓郁,是同作者的审美趣味和谐一致的。在她的文字的“调色板”上,异彩纷呈的是各种冷艳的颜色,她用它们组合成散文的意象和境界。但从整体观之,大都超不出:苍古、荒寒,凄清,静幽,神秘……之美学风范。
石评梅还极重视修辞手段的调动。尤其喜欢使用比喻和排比。她很善于凭着自己优秀的艺术感觉,将深微复杂的感情化作美丽、空灵的具象。譬如:
假如我的眼泪真凝成一粒一粒珍珠,到如今我已替你缀织成绕你玉颈的围巾。
假如我的相思真化作一颗一颗的红豆,到如今我已
替你堆集永久勿忘的爱心。(《墓畔哀歌》)
这些富有象征性的比喻,使作者的感情,得到极深刻而又委婉的表达。
排比的使用,使其散文的抒写,有时如江河奔流,一泻千里;有时则形成复沓,一唱三叹。比如:
……如我这样整天整夜的在车轮上回旋,经过荒野,经过闹市,经过古庙,经过小溪;但那鸣飞一掠的残影又遗留在哪里?(《最后的一幕》)
文中一连用了四个“经过”,精当地传达出人生路上奔波的匆忙。
石评梅还注意古文与今文调和,骈句与散句的错综,长句与短句相间,使句式繁复多变,丰富多姿,具有鲜明、优美的节奏感。
读石评梅的散文,我们也感到了她“那枝幽远清淡的笔致,处处都如一股幽谷中流出的清泉一样,那样含蓄,那样幽怨,那样凄凉,那样素淡”(《再读(《兰生弟的日记》 )直沁入我们的心扉。
1991年10月于北京大学
《母亲》
母亲!这是我离开你,第五次度中秋,在这异乡——在这愁人的异乡。
我不忍告诉你,我凄酸独立在枯池旁的心境,我更不忍问你团圆宴上
偷咽清泪的情况。
我深深地知道:系念着漂泊天涯的我,只有母亲;然而同时感到凄楚
黯然,对月挥泪,梦魂犹唤母亲的,也只有你的女儿!
节前许久未接到你的信,我知道你并未忘记中秋;你不写的缘故,我
知道了,只为了规避你心幕底的悲哀。月儿的清光,揭露了的,是我们枕上
的泪痕;她不能揭露的,确是我们一丝一缕的离恨!
我本不应将这凄楚的秋心寄给母亲,重伤母亲的心;但是与其这颗心,
悬在秋风吹黄的柳梢,沉在败荷残茎的湖心,最好还是寄给母亲。假使我不
愿留这墨痕,在归梦的枕上,我将轻轻地读给母亲。假使我怕别人听到,我
将折柳枝,蘸湖水,写给月儿,请月儿在母亲的眼里映出这一片秋心。
挹清嫂很早告诉我,她说:
妈妈这些时为了你不在家怕谈中秋,然而你的顽皮小侄女昆林,偏是
“
天天牵着妈妈的衣角,盼到中秋。我正在愁着,当家宴团圆时,我如何安慰
妈妈?更怎能安慰千里外凝眸故乡的妹妹?我望着月儿一度一度圆,然而我
们的家宴从未曾一次团圆。 ”
自从读了这封信,我心里就隐隐地种下恐怖,我怕到月圆,和母亲一
样了。但是她已慢慢地来临,纵然我不愿撕月份牌,然而月儿已一天一天圆
了!
十四的下午,我拿着一个月的薪水,由会计室出来,走到我办公处时,
我的泪已滴在那一卷钞票上。母亲!不是为了我整天的工作,工资微少,不
是为了债主多,我的钱对付不了,不是为了发的迟,不能买点异乡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