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部分(第2/4 页)
作者有话要说:
今天为啥会晚更呢?
因为蠢作者觉得前几天状态不行,简而言之就是又犯懒了,所以今天下了狠心,把自己关到了小黑屋,锁了一万字。
要不怎么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打不成材呢?做人就该对自己狠一点。
本章一万,明天贱ヾ( ̄▽ ̄)bye~bye~
ps:我尽量老时间更新,可如果又把自己锁进去了,那更新时间就不一定了,到时看文案好了,晚更会标注。
☆、第64章
第064章
缺钱的感觉是咋样的?
搁在早些年; 俞母一定答不上来。其实,她的娘家条件并不算好; 最多也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 一年里头有大半年都是混个水饱; 好在因着周遭的人家都是这般过日子的; 所以她也没啥好说的; 甚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觉得所有人都是这么过日子的。
俞母的娘家并不在上河村,不过距离也不是特别远,加上她娘家有个堂姑嫁到了上河村里; 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里,她知晓了俞家的情况,当然是通过听闲话得知的。
乡下人家嘛; 男人还可以趁着农闲外出打打短工; 可女人们就没那么多事儿了,最多也就是串串门子说说闲话。俞母那会儿年岁也不算小了,十三四的年纪; 在他们这一带确实也是到了说亲的岁数了。在听了一耳朵俞家三兄弟的事儿后; 她就暗暗留心了起来。
之后; 一切就显得顺理成章了。哪怕俞家比俞母娘家要殷实很多,可因着俞父并非能继承家业的长子; 所以即便两家确有差距,这门亲事还是说成了。等俞母进了门,俞父便带着为数不多的家当; 分家单过去了。
不过,俞家爷奶其实还是属于挺厚道的人,他们之所以偏心老大,一方面他们这儿确实有家产传给长子的风俗,另一方面也是知晓仨儿子里头,长子最不堪重用,要是不给他多些家业傍身,天知晓等他们二老百年以后,长子会成啥样。然而,再怎么偏心长子,他们仍给当时刚分家出去的俞父备了些东西。
半亩地,三间泥墙茅草屋,五百斤的粗粮,一整套做篾器的工具,还有十贯钱和镇上的人脉。
最后的那个人脉,指的是收篾器的店铺掌柜,俞家阿爷心知长子没能耐,又感觉到自己已经年迈,索性将这些人脉尽数给了俞父,自个儿也不再继续做篾器了。
正因为俞家阿爷的这些准备,其实俞父在分家单过之后,小日子过得也并不算差。尤其他们刚分出去时,正好是春耕结束后没多久,哪怕住的是泥墙茅草屋,也不至于冻着。吃食方面,村里本身也没几家吃的起精细粮食的,五百斤粗粮,家里当时又仅有俞父和俞母俩口子,哪怕敞开肚子吃,那也能撑好几个月呢。
那会儿,尽管家里并不算宽裕,可俞母深以为自己还是掉进了福窝窝里。虽说家务活儿都是她一个人的,可俩口子能有多少活儿?分家单过意味着头上没有公婆压着,能够自己当家做主。正好,俞父又是个木讷的性子,整个家里等于就是俞母说了算的。
在那段时日里,即便手头并不宽裕,可俞母依旧觉得这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
后来,俞母怀孕了,头胎就一举得男。当然,俞大伯家也是如此,所以并不算太稀罕,可不得不说,头胎就生了儿子,还是给了她很大的自信。
就是在长子俞承嗣出生后不久,俞三叔也分家单过了,同样的,他也是在娶妻之后才离家的,唯一不同的是,他的媳妇儿并不是父母帮着撮合的,而是他自个儿外出当小货郎时,认识并娶回家的。也就在同一年,在俞三叔的牵线搭桥下,俞父将篾器卖到了县城里,他的手艺原就极为不错,很快就在县城里有了名气,赚的钱自然也越来越多了。
再往后,俞母又怀孕了,老二俞兴家出生了。偏就在次子出生后不久,她同三弟妹闹了矛盾,恰好当时俞三叔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带着家眷去了府城。从那以后,尽管每年的年关俞三叔都会带妻儿回村,可两家的关系终究还是淡了下来。
俞母并不稀罕三房,见三房去了府城,反而松了一口气,只觉得自家是除了里正家外,日子过得最红火的。接下来,她又接连怀孕,生下了三子俞继业,以及两个闺女满娘、秋娘。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膝下的儿女们也在慢慢的长大,一直到俞家爷奶都相继过世后,俞母仍坚定的认为,自家哪哪儿都是好的。
可不是吗?公婆不在了,讨人厌的妯娌去了府城,本该压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