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页)
,土坟上有座纪念碑,碑上有尊列宾的胸像,那是安德列耶夫的杰作。附近还有一个大卵石。1999年,我第二次来此凭吊时,朴实无华的土坟上开满雪白的野花。右边仍然是那个大卵石。墓碑不见了,改成木质十字架。十字架上有块铜牌,刻着列宾的生卒年月。十字架下有一捧盛开的金黄的大花。工作人员告诉我:“1994年,列宾诞辰150周年时,重新修葺了他的故居纪念馆。恢复了坟墓最初的样子。雕像搬到室内去了。”这种变化也折射出俄罗斯社会性质的变化。
变化也反映在参观券的票价上。苏联时代,作为美协会员,包括外国美协会员,都可以凭会员证免费参观。苏联解体后,取消了对外国美协会员的优待,要用卢布购票,票价与俄罗斯公民一样。这次去参观时,外宾的票价要比本国参观者的票价高很多倍。如果想在室内摄影,另外还要补付摄影费。
世上一切都在变化,只有真正的艺术如同日月星辰,存在于宇宙之间,保持永恒的魅力。
1999
根雕大师(1)
——谢·科年科夫(1874—1971)
站在老雕塑家谢尔盖·科年科夫的《自雕像》的墓碑前,我的思绪怎么如此纷乱?
我想到初次在莫斯科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见到科年科夫的木雕作品时的震撼与激动心情;我想到1963年苏联召开第二届美术家代表大会时,科年科夫邀请中国代表们到他家中去做客的热情;我想到l999年到科年科夫的故乡斯摩棱斯克市,准备去参观他的纪念馆时偏偏赶上闭馆。等了一天,也没有开放。后来得知,他的作品大部分被借到莫斯科去展出了。我只在街头上欣赏了他的几座作品。
科年科夫活了九十七岁,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l905年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时,革命风暴席卷了莫斯科,出身于农民家庭的年轻的雕塑家科年科夫,怀着对劳动大众的同情,投入了这场斗争,成为一支革命青年纠查队的小队长。
十月革命后,1918年,他为红场创作了一块《为和平与民族间的兄弟友谊而捐躯的烈士们》浮雕纪念牌。纪念牌曾安装在克里姆林宫的一面塔楼墙壁上。列宁亲自参加了纪念牌的揭幕仪式并发表了热情的讲话。
革命胜利初期,科年科夫激情奔放,他要在各方面施展自己的才能,排演了一出戏《胜利者参孙》。参孙是神话中的人物,成了现实的苏维埃勇士,挣脱了身上的枷锁。他既是这出戏的编剧又是导演又是舞美,他把雕塑与表演糅和在—起。这个主题在他以后的创作中,有了新的发展。
1923年科年科夫带着《1917—l922年苏维埃艺术展》的作品前往尚未建交的美国展出。展览轰动了美利坚合众国,很多人向科年科夫订制雕像,特别是他的木雕像。他在国外拖延下来,一拖就是二十二年。卫国战争胜利结束后,1945年他才从美国回国。在莫斯科定居。
他的遭遇与歌唱家夏里亚宾截然不同。夏里亚宾滞留国外时遭到国内极左分子的谩骂与攻击,甚至被剥夺了“俄罗斯人民演员”的称号。拒绝让他回国,直到他死后多年,他的部分骨灰才被移葬到莫斯科新圣母公墓。而科年科夫则不同,他回国后受到苏联政府与美术界的热烈欢迎,并在莫斯科市中心拨给他一套住宅与工作室,如今已改成科年科夫工作室纪念馆。
2001年10月13日上午,我来到了科年科夫工作室纪念馆。它位于繁华的高尔基大街(现已改名特维尔大街)十七号。纪念馆离普希金广场只有百步之遥。
我刚一推门,迎面走出一位中年妇女。她自我介绍是这里的负责人,说:“欢迎您,欢迎您!我们已经等了您两天了……”我有些纳闷,谁会预先通知纪念馆呢?想了一番,一定是俄中友好协会办事认真的伊万诺夫副主席。几天前,我曾向他提过很想去参观科年科夫纪念馆。在莫斯科的几天活动太紧张,所以拖到了今天。
我要购买门票。她说不用。我当时带了照相机,问她:“这里可以拍照吗?”她看了我一眼,犹豫了片刻,说:“可以。”后来,我在门框上发现一个标记:黑色照相机上打着红色叉子,即告示参观者,此处禁止拍照。我有些为难了。
负责人一边讲解一边提到她父亲在二战时曾随苏军打过日本军国主义者,参加过解放中国东北的战役。我是哈尔滨人,更感到她的热情与可敬。
纪念馆的一层分为两个部分:展厅和原来的客厅。展厅门口摆放着科年科夫和他夫人的雕像。
根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