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1/4 页)
周安邦一行人又走访了清江县制药厂,纺织厂等几个有代表性的大型企业,情况都不容乐观,与清江县酒厂大同小异。周安邦想,清江县的国有企业好象都患上了同一种流行病,都存在盲目决策,管理混乱,铺张浪费,效益低下的问题,而且发展轨迹和历程具有惊人的相似性,都是在计划经济年代凭借国企的垄断地位顺风顺水,毫无阻碍的发展,平淡无奇,没有经历过一点风浪和考验,然后在改革开放,市场放开以后经历挫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所适从,再然后又有一位勇于改革,拚搏进取的企业领导者和改革带头人把企业从低谷中带出来,再创辉煌,达到新的巅峰,可是好景不长,企业进入顺境后企业管理者的心态就发生了变化,沾沾自喜,骄傲自满,躺在过去的功劳薄上睡大觉,意志消沉,不思进取,有的甚至贪图享乐,腐化堕落,直至把企业家底败光,使企业重新面临绝境。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国有企业的命运几乎完全寄托在了少数明星企业家的身上。清江县的几家国有大型企业几乎都走过了这样一个曲折多变的波浪型的发展历程。国有企业好象陷入了一个巨大的怪圈里,始终无法摆脱这种宿命的兴亡周期律。报纸和杂志上经常有专家学者撰文讨论分析这种现象,指出造成国企的这种尴尬现象的原因在于国企的产权不明晰,责任缺位,企业只不过是明星企业家们人生旅程中的一个驿站,无论干得好与坏最终都得离开它,干好了提拔升官,干不好被免职调离异地为官,无法真正做到与企业生死与共,同呼吸共命运,因此明星企业家们对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短期行为,没有长远目标和打算,更没有所谓的百年大计,这就是导致国企短命,如昙花一现的根本原因。破解这个难题和顽症的最佳办法就是进行产权改革,明确责任,使企业管理者拥有股权,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从而才能真正做到与企业生死与共,把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当作自已一生的事业,从而使企业实现永续经营,长远发展。
但是在产权改革,让企业管理者们持股的问题上也不是没有过争论,也有一些学者对此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国企是国家的资产,是属于全体国民和整个国家的,不能沦为某个或某些管理者的私人财产,国企管理者们只不过是国企的管家,管家领到了工资和报酬就应该付出劳动和心血,尽心竭力经营管理好企业,这是天经地义的,不能因为管家做好了本职工作,管好了企业就要取主人而代之,从奴仆升格为主人。
国有企业是否都要实行产权改革,使管理者们拥有股权,这是一个政治经济学领域的课题,周安邦不是经济学家,无法给出正确的答案。但是作为县委书记,他却必须作出决断,通过改革使清江县陷入困境的国企起死回生,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这是县委书记的职责,也是当务之急。。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二十四章(1)
周安邦在结束了对清江城区国有企业的调研活动后,又带着龚志诚等一帮人下乡镇调研,马不停蹄的跑了几个乡镇。
清江县位于江南省中部平原地带,水量丰沛,河流众多,气候适宜,自古以来就是水乡园林,渔米之乡,曾经是江南省首屈一指的粮棉产地,富庶之乡。自从改革开放以后各地都刮起了一股大办工业之风,并提出了一个口号叫做“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看起来仍然是把农业做为基础产业,但实际上是以工业为核心,以商业为龙头,强调突出工商业,农业处于从属地位,加上国家长期以来对农副产品实行指导价格,农业比较效益低下,更加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民们每年种个一亩三分地,收获的粮食留足口粮,销售余粮,再刨去农药化肥,农机具等生产资料开支,手里基本上就没有活钱了。有的人在粮食之外再种点棉麻等经济作物,卖了以后换点零用钱。农村精神物质生活贫乏,年轻人耐不住农村的寂寞,成群结队,拉帮结伙的出外打工,远走高飞,一年回来一次过春节,有点手艺和闯荡精神的中年人也进城打工,或经营点小生意,试图过上城里人的生活。青壮年,有本事的人都走了,村里就只剩下一些老弱妇孺了,因此日渐萧条,冷清。
周安邦等人先是到了东风乡,在乡党委书记张仁本和乡长董嘉绪等人的陪同下到张桥村里去访问考察。眼下正是初冬时节,树木凋零,田野荒芜,一派萧瑟肃杀的景象。周安邦一行人的车队开到了村头,接到报信的村支书村主任等人飞奔着来了,满脸都是兴奋的表情,别看村支书和村主任都是基层骨干,可是平常打交道最多的还是乡镇领导,一年到头也难得和县里领导见几回面,更别说是县委书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