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页)
有尽有,这些,被统称为“民歌”。民歌唱得农民们苦中有乐,兴趣盎然。
秋天,双晚稻子也和传统的中稻、晚稻一样,获得了好丰收。实践使人们对双季稻产生了由衷的宠爱。也让人们真正体会到了人民政府真心实意地关心农民的实在之处。他们在高兴之余,又非常感动:哪里见过衙门里的人关心过农民的生产呢?如今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真算是生在福中了。从此以后,凡是政府的号召,农民们都热心拥护。
农民们收上来了,国家收购新粮也开始了。这一年国家对稻谷定价,每百斤仍然是六元六角。大丰收以后,粮价仍然能够稳定,大家卖粮积极性很高。除了口粮种子和交足农业税外,多余的几乎都卖给了国家。
国家为了多收购粮食,努力地增加着库容,除了在各自然村设有临时收购点外,还在水运便利的河口——沿河村设立了大粮站。卖稻送到大粮站,另外还加“脚力”,也即送稻去的运力。于是,为了多挣钱的人,便不嫌路远,每担都挑着老秤150至200斤。他们到沿河粮站,五六里路,每天早上一担、上午、下午各两担,五担跑下来,一般人累得够戗了,可是,居然还有人一天跑六、七担的。
粮站收购粮食服务态度特别好:冷茶免费满足供应,卖稻的只要一到,立即看样过磅,决不无故耽搁。因此,卖稻的速度很快。才丰收的农民,为了能有现钱,改善生活条件,在良好的环境下,又激发起今后的生产积极性。好象幸福的日子就在眼前,只待自己吃苦耐劳,就能“心想事成”了。
秋收以后的东圩人,有了粮食,卖了以后,又都有了点钱。他们都要改造遭水灾回来后窝居的小棚子了。于是,开始购买建筑材料,为改进居住条件做着准备。
①此后双季稻在沿江一带成了农业生产的主要格局。面积逐步扩大到了总耕地的百分之八十左右。
②接季:从前农民粮食老是不够吃,种点速生庄家补贴缺粮的困难。这种方法,叫做“接季”。
③和糰:用炒爆的穤米加糖浠搓成球状的糖食。用以象征“欢乐团聚”的祝福,
④分田分担:一分田收获过秤称一百斤;分田分担,一分田收获一个挑担,约一百五十斤之谱。本文所说的亩,除已有说明外,都是指老亩。
⑤蝗虫,结虫,抽心虫:都是农业害虫。其中结虫,是稻包虫,钻心虫是螟虫。
⑥老董四说小汉不懂,其实,当时的农民全不知道:被他们称做“鬼火烧稻”,是水稻白叶枯病;而“开缺瘟”则是稻飞虱所为。
⑦歇放田:荒芜没有耕种的田。尤如人劳动中休息一放的意思。
十五、新农村;农民憧憬新生活;好形势,农村括起急进风
农民们丰收了,有了粮;卖了粮,又有了点钱,对政府推广的双季稻,信心百倍。人人喜气洋洋,对将来充满了希望。
东圩村上破圩回来窝的小棚,现在都在改造了。人们买来毛竹,正而八经地撬起草屋来。老人、妇女天天搓着草绳子,因为“草屋三间,草索一担”呢。赵恒顺破圩回来后搭建的棚子本来就做了长期打算,是在正屋地基后面建起来的。现在他在原来恒发的房子地基上做了三间两头落头厦①门向南的草房,把自己朝西的房子地基与原来的晒场地连接起来。棚子还留着做了农具房。这样,赵恒顺的晒场、房子都宽畅多了。 赵恒利的两堂房子都被水冲走了。破圩后荣春一房住到乡里的关帝庙里去了,他小儿子荣秋又在县城念书,常年不在家。家里就荣夏配亲后夫妻俩,加赵恒利夫妻四口人,他们在老屋基场上,即赵恒顺房子南端、村中路紧西处做了堂三间草房。赵恒发的房子按道理也能做成瓦房了,可是,他认为他房子凑合着还能住,加上目前经济并不很宽裕,他打算等个年把,经济更好了点的时候,再备些材料,做堂象样的房子。于是,他只弄了点泥浆,将砖码的墙缝迷糊了一下,一家人还照旧的住着。
赵恒发有了点钱,觉得应该打扮一下韩妹妮。因为韩妹妮自从来到他赵家后,什么装饰品也没有。正月里,他到谷口找银匠,花了两百斤大米,给韩妹妮打造了一副银耳环。二月二的这天,村上许多姑娘和年轻妇女穿耳朵,韩妹妮也把两只耳坠子穿了洞,将耳环戴了起来。
董正富的父亲老成旺,破圩回来后,还没到收早稻的时候就死去了。正富用从大先生五畅瓦屋上拆来的材料,在自己村当中老地基上做了三间瓦房,还用石灰里外都粉刷了,白幅昂昂。在众多草房的东圩村里,显得鹤立鸡群。董老二的假八间倒了,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