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2/4 页)
墙没有被淹没的地方只剩下六尺。由于房屋都淹没在水中,连锅烛都生出蛤蟆来,但老百姓的意志始终很坚决,没有背叛的意思。在这时候,智伯察看水势,魏桓子驾车,韩康子坐在车右,智伯志得意满地说:“我现在才知道用水可以灭亡别人的国家啊!”这话使魏桓子和韩康子极受刺激,魏桓子用胳膊肘碰韩康子,韩康子用脚踩魏桓子,两人互传心意,因为汾水可以灌魏国的大城安邑,绛水可以灌韩国的大城平阳。至此,韩、魏两国更明确了背叛智氏的意向。
智伯的谋臣疵是个明白人,他对智伯说:“韩、魏是必定要反叛的。”智伯问他根据何在,疵说:“从人情世事上推论就可以知道了。您率领韩、魏的军队来攻打赵国,如果赵国灭亡了,接下来恐怕就要攻打韩、魏了。您曾经和韩、魏相约,灭赵后三分其地,现在晋阳城浸在水里,城内缺少食物,很快就要破城了,而韩、魏两国的君主并不感到喜悦。这就说明他们已看到了自己的前途,没有被您蒙骗住。那么,他们不反又能怎样呢?”
。 想看书来
仁者无敌(4)
第二天,智伯却拿这些话去问韩康子和魏桓子,这两人十分惊慌,急忙对智伯说:“这人一定是赵氏的说客,他向您进这种谗言,那是为了离间我们之间的关系,使您怀疑我们而不去进攻晋阳,难道这您还看不明白吗?我们两家朝夕之间就可以分到赵国的土地,难道我们会去帮助赵国,做那种根本没有成功希望而又十分危险的事吗?”智伯相信了他俩的话。这两个人出来以后,疵马上去见智伯说:“您肯定把我的话告诉那两个人了。”智伯很惊讶,问他怎么知道。疵说:“那两人出去的时候,看见我神色很不正常,眼睛直视,走得也快,那是因为我获知其内情的缘故。”通过这一番争论,智伯居然还不觉悟,疵看到智伯已无可救药,必败无疑,就赶紧想法避祸。他请求出使齐国,远远地逃开去。
晋阳城里的形势极其紧张,虽然民无叛意,但城浸水中,又无粮草,真是危在旦夕。赵襄子的管家张孟谈说:“形势虽然危急,但我觉得韩、魏两家决不是心甘情愿地割地给智伯,一定是迫不得已,我愿意出城去跟他们谈一谈。”赵襄子同意了他的请求,夜里偷偷地把他送出城去。
张孟谈见了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我听说唇亡齿寒。现在智伯率你们两家攻赵,赵国灭亡以后,恐怕魏、韩也就会随之而亡了。”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我们也知道是这样,但恐怕事情还没办成,祸患就立即到来了,所以一直未敢轻举妄动。”张孟谈说:“计谋从您两位的口里说出来,听入我的耳朵里,怕什么呢?”于是,二人与张孟谈举行了秘密会谈,约定了具体的举事措施。
到约定日期,赵襄子率军决堤,水淹智伯军。智伯沉睡未醒,全军已被淹没在大水中,当他惊醒时,韩、赵、魏三家的军队都乘小船冲杀过来。赵军从前面进攻,韩、魏两军从侧翼进攻,智伯无法抵挡,只得在家臣的护卫下逃走。不久,智伯就被赵襄子的伏兵截住,割下了脑袋。韩、赵、魏三家一起来到绛州,把智氏家族的男女老少一齐杀掉。因为智果早已不属于智氏,所以存活了下来。
三家平分了智伯的土地,但他们并不满足,他们还想分掉整个晋国。公元前438年,晋哀公死,新君即位,更加懦弱无能,三家就只给晋国留下了绛州和曲沃两座城,别的地盘全被瓜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晋”。旧史一般把这一时期当做战国的开始。
在“三晋”之中,赵国并不算强大,当时最强大的是魏国,虽然魏国起初的君主也很贤明,但由于赵国能够善始善终,一直采取较为仁厚的施政方针,又由于在内政、外交、军事方面的谨慎,所以,它一直坚持到秦始皇统一中国。
纵观赵国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可以看出,赵国从晋国的卿士起家,主要靠两条:一是施行“仁政”;二是正确的军事外交路线。上面仅是举出了赵国历史上的较为典型的事例加以分析,其一是赵氏立后的原则是选贤任能,其二是尹铎治理晋阳时与民为善,其三是晋阳之役中正确的军事、外交方针。在这三条当中,最重要的是得人心。没有人心的归附,以赵国之弱小,是绝不可能长期存在和发展的。我们从赵国的兴亡史中可以看出,前人那句亘古不变的名言是有着极其深刻的道理的,这句名言就是:“得人心者得天下。”
。。
艺术家与政治家(1)
政治家与艺术家是否可以一体?政治和艺术能否相容?艺术家能否当好政治家?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给予了否定的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