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页)
所得税。政府用这项收入作为贷款或平抑物价的资金。
执行很难、结果不好:王莽是忠实的儒家学派之徒,而儒家学派的基本精神是崇古。所以王莽的眼光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他对他诊断出来的社会疾病的治疗,认为只要吃下古老儒书上所用的那些古药,就可痊愈。但实际上是根本行不通的。像土地重新分配,固然很好,可是王莽坚持恢复井田制,却根本做不到。脚步向前走而眼睛向后看,仅这一点,就注定他必然跌倒。
那个时代还没有推动这么庞大改革的技术能力,像贷款利息和所得税,都是“纯利”的十分之一,这涉及到复杂的成本会计,当时恐怕很少有人可以胜任。同时,即令有此人才,王莽更需要一个有组织的干部集团去执行。但他仰仗的却只是行政命令,把所有责任都加到行政官员身上,而行政官员大多数都腐败无耻。
王莽没有办法控制丧失既得利益者的反击。土地国有使地主怨恨,禁止奴隶买卖使奴隶主和奴隶贩子怨恨,强迫劳动使贵族和一些地痞流氓寄生虫怨恨,禁止铸钱使富豪怨恨。这些怨恨容易掩盖因改革而受益者的欢呼和感谢。一遇机会,丧失利益者就向改革反击。
并不足以动摇统治:王莽改制中对经济影响较大的,一是土地制度,二是货币制度。至于专卖制度,西汉时武帝已实行过,东汉后来也有,后来的封建王朝也都实行。贷款制度客观上剥削了农民,但受害更深的还是中小地主。征收所得税也是如此。禁止买卖奴隶,更是于农民没有啥损失。就是土地制度,对于无地的农民来说也没有损失,损失的只是有地的富裕一点的农民(这样的农民叫富农,还是叫地主,也不好说)。而货币制度呢,西汉时农民多是实物交易,基本不用货币,无论怎么改,跟他们也没多大关系。王莽改制实际上触犯的是地主的利益,于农民没多大关系。即使是土地制度和禁止买卖奴隶,实行了几年后王莽也废除了,所以说,仅仅王莽改制是不至于引起农民起义的。
从时间上来看,王莽改制从他登基的第二年(始建国元年,9)就开始了,但直到天凤四年(17)才发生了规模较大的绿林起义,且势力只局限在长江中游一带,闹不出大动静,王莽也并不是太在乎。直到地皇三年(22),山东境内的流民达到几十万人,赤眉军突然壮大,形势才急转直下,下一年赤眉军攻入京城长安,王莽被杀,新朝突然灭亡了。
所以说,改制与灭亡没有必然联系,新朝的猝死另有原因。
黄河大改道
在今天的中国版图上,有一个王莽岭,在山西省陵川县城40公里的古郊乡东部的崇山峻岭中。还有一个王莽峡,在山西省壶关县东南部的太行山大峡谷里,地处晋豫两省交界处。另外,还有好几条王莽河,分布在山西、河南、河北等省境内。
中国古代的帝王上百人,但现在能在地图上留下名字的,除了王莽外,别的我还真没听说,大概是我孤陋寡闻吧。这有点令人奇怪,王莽在历史上是个坏蛋,怎么还用他作地名呢?而且还一岭、一峡、几条河,从山西贯穿到河北,这是为啥?王莽的新朝不过15年,他的名字却被用作地名,用了近2000年,这是为啥?
聪明人也许会想到,应该是王莽当皇帝的时候,这些地方发生了天大的事情,大到2000年后的子孙们都有印象。什么大事呢?黄河改道,发大水。
据《水经注》记载,王莽河原来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条黄河故道。从周定王五年(前602年)起,至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612年间,黄河在这里流淌。从顿丘(今河南滑县)东北的长寿津开始至章武(今河北黄骅)的漂榆邑入海。而王莽时,黄河改道,从漯水东去,由千乘入海。从此濮阳至东光的河道,变成了枯河。南皮、沧州、黄骅间的河道,仍有清河、漳河流经这里。王莽河,是指已经干枯了的这一段河流。
黄河在历史上一共有九次大改道,第一次是在春秋时周定王五年(前602),第二次就是王莽新朝的始建国三年(11),黄河在魏郡(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决口改道,从前述的王莽河故道,改为走今天的濮阳南、范县北、阳谷西、莘县东,在平东、禹城西、平原东、临邑北、商河南、滨州北、利津南而入渤海。该河道保持了800余年,至北宋景祐元年(1034)再次改道。
这一次的黄河水灾,其泛滥之迅猛,冲毁之严重,受灾的地域之广,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它给予王莽政权最致命的一击。冲决的黄河水所到之处,产生大量的灾民。灾民逃荒到外地,就成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